閩南七夕節習俗
閩南七夕節習俗
閩南七夕活動名稱和內容都取「七」數。一個織女變成七位仙女,祭祀的果品七樣,香花和化妝品七份, 擺供的筷七雙、 酒杯七隻,「七娘橋」七頂,「七娘亭」內佈置七個坐位,節日叫做「七娘媽生日」等等。
清晨,把預先準備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用絲線捆紮扔到屋頂,要讓喜鵲銜給織女以便梳妝打扮降落人間,外加一紅紙小包糯米,以犒賞喜鵲傳遞、搭橋之勞。
中午,用花生、熟花、瓜豆果品、糯米糖丸(糖果)、鹹飯、三牲等供奉「七娘」,並備有彩紙紮湖的「七娘」迎送。
夜晚,家庭中的婦女和兒童聚集到院子裡,仰看織女、牛郎相會(兩星靠近)和等待下雨。每年七夕夜晚,常常下一會兒小雨,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被天帝罰隔河各一方,一年被允許相會一次,下雨是他倆歡會時的眼淚。
閩南七夕,家家戶戶用糯米製作糖果,用手捏壓使之兩面向內略凹,好似人臉上的笑靨(俗稱「酒窟」)。意思是祝願織女在與牛郎相會時笑容滿臉、甜甜蜜蜜。
七夕節古詩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珮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