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為什麼叫七夕節_七夕節的由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七夕節

七夕節為什麼叫七夕節_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叫七夕節原因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的趣味風俗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範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裡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裡,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年輕的女子對月穿針引線。在紹興農村,七夕這一天,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許多少女都會悄悄地躲在暗處,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說的悄悄話,俗稱「聽天語」。據說,凡是聽到了他們相會時說的悄悄話的女子,日後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堅貞愛情。在福建地區,許多人在七夕節時都要準備節日食品,讓織女欣賞、品嚐,祈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大夥兒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人們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壽、祈求愛情等。古代時,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

七夕節意義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談到中華民族的婚愛觀,就提起宋人秦觀的《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話,既是對中華民族婚愛觀的一個概括,又對它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他不是單純地對牛女悲劇的同情,而是以一個新的視角,謳歌真摯、純潔、堅貞的愛情。在責任心的驅使下,雖遠隔萬里,長期分離,卻還能夠保持婚姻的穩定性、長久性,不僅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即使在現在這都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這裡責任與愛情達到了統一。從另一個視角看,這也是導致中國封建社會中婦女婚愛悲劇的重要原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