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傳統文化習俗來歷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中秋節

中秋節的傳統文化習俗來歷

中秋節的傳統文化習俗

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后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

故事說,晚飯後按著宮裡的習慣,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襲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 吧,「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裡搗藥),插在香壇裡。香壇是一個方鬥,晉北的斗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鬥,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裡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

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為祭兔時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裡用涼水沖一下。宮女榮兒說:「就這樣,由皇后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斗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借此機會玩個通宵。

吃鴨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麼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中秋節的來歷簡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 根據我國的曆法 ,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 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 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 、葡萄等祭品 ,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 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 高燃 ,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相傳古代齊國醜女 無鹽 ,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 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