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秋節的來歷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中秋節

中國中秋節的來歷

中國中秋節的來歷

古人排序時用孟、伯、仲、叔、季,就相當於現在的第一、第二、第三。這其中,孟與伯,表示第一個;仲表示的是第二個;叔與季,有"以後"的意思。

古人說季節時,也用孟、仲、季。春天共是三個月,第一個月就是孟春,第二個月就是仲春,第三個月就稱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說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個月。

農曆八月十五那個節,的確是在秋天的第二個月,但是這個節日是個時點,並不是時段,這個節是秋天中的最中間的那一天,而不是一個月,所以說只能是"中秋節"而不應該是"仲秋節"。《辭海》"中秋"說:"夏歷八月十五日。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稱。"

"仲"讀zho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節"的"中"讀zhōng,這個"中"是表示位置的。"仲"、"中",寫法不同,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根據中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高山族在中秋的習俗文化

背簍會

高山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的風俗盛會,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月亮升出後舉行。會前,「卡吉達安」(主持人)將社內情竇初開的姑娘和開始長絨須的小伙子們召集到檳榔樹林裡,背簍會開始,頭人將紅布一晃,未婚男女就迅速散開,在歡呼聲中,小伙子們就擁向檳榔樹,開始採擷這象徵著長青、愛情和預示生活幸福的檳榔,姑娘們則在一片歡笑聲中,背起用紅、黃、藍、白各色花紋圖案編織的輕巧雅致的小籐簍跑開了,小伙於在後面追逐。

月光下,互相追逐嬉戲,年青人邊舞邊唱。穿著開滿花朵彩色衣裙的姑娘們,在人群中穿梭,小伙子們在後面追逐,將檳榔投進姑娘的籐簍裡。姑娘回頭瞧那投檳榔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看中的小伙子,就帶著歉意笑著將簍裡的檳榔抖落出來,又唱著跳著向前跑去;如果投來檳榔的人是自己意中人,便帶著羞色笑著地掏出繡荷包,送與小隊子,然後牽著他的手,向長吉達安跳去。

長吉達安就向他們敬酒祝福,姑娘跪下雙膝,小伙子弓身半跪地同聲感謝他,接著酒杯同飲而盡;然後手拉手地跳進那神秘的檳榔林裡,向美麗的月姑娘送去他們心中最優美最柔和的歌聲。對那些在這次求情盛會中一時還沒有找到意中對象的姑娘和小伙子們,長吉達安又送給他們安慰,勉勵他們在明年使「心中愛情的種子萌芽,開花」。背簍會通宵達旦,在月落日出之際結束。

中秋要賞月原因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從淵源上說,中秋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而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賞月也成為人們過中秋的傳統活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