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拜月來歷_中秋節為什麼要拜月
中秋拜月來歷
拜月習俗興盛於上古之時,源於先民對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後,對日月的隨意性跪拜演變為固定時間場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並成為皇權象徵。《國語·周語上》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南北朝之後,我國古代歲時文化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尤其是隋唐以後,國力昌盛、經濟繁榮,為節日遊樂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形成於唐朝初年的中秋節,將皇家壟斷的拜月活動,發展為千家萬戶全民賞月的浪漫節日,聚會、宴飲、拜月、賦詩等習俗隨之興起。
到了宋代,中秋節更加隆重熱鬧,少男少女們對月祈福許願,成為當時京城的流行時尚。據宋代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記載,當時京城賞月聚會與其他地方不一樣,城裡十二三歲的孩子都穿上成人的服飾,到樓上或庭院裡焚香拜月,男孩子祈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孩子對月佇立、默默許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以來,親人團圓、拜月祈福成為中秋節最重要的主題。記載明朝北京風俗的《帝都景物略》一書中,對中秋節祭月有詳細的記載。京城之外,全國各地中秋拜月、全家團圓、吃月餅等習俗都很興盛,吟詠中秋、感悟人生的宋詞更是佳作迭出。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蘇軾在「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對月而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中秋節的別稱
1、仲秋節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2、八月節
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3、女兒節
民間拜月,每當圓月升起的時候,各家在庭院中迎著月光陳設香案,按習俗多為全家婦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暫住的媳婦屆時也必須返回婆家過中秋,北方民間還流傳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諺語,所以又把中秋節叫做女兒節。
4、兔爺節
老北京中秋節祭月有供兔爺的習俗,京城裡的老少爺們兒也把這天叫做「兔爺節」。兔爺是北京獨有的民間神 ,崇文門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廟被認為是兔兒爺的老窩,一到農曆八月,買兔爺的人們便絡繹不絕。
5、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為「花朝」,與之相應,又稱仲秋八月十五日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各地中秋習俗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