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端午節有區別嗎 重陽節和端午節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重陽節端午節有區別嗎 重陽節和端午節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端午節和重陽節之間的區別
1、端午節和重陽節的時間不同
2、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會放假;重陽節不是法定節假日,不會放假
3、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重陽節是關愛老人的日子
重陽節與端午節的關係
重陽節與端午節之間沒有什麼關係,如果非要說有相同的地方,那便是端午節和重陽節一樣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一樣使用農曆時間為節日時間。
重陽節的介紹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賦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登高、曬秋、賞菊等活動;在流傳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時期,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關於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九'在數字中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在古代重陽節有求壽之俗。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習俗
1.登高
重陽登高,自古以來就有了。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年間,當時登高是為了免受災殃,久而久之,如今的登高變成了一個美好、風雅的習俗。秋日大氣涼爽,空氣清新,登高遠眺,何不快哉。
2.賞菊
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重陽賞菊之習尤為盛行,但已不限於九月九日了。
3.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陽節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4.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端午節的介紹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正陽節、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端午習俗主要有食粽子與賽龍舟。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習俗。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忠君愛國,後亦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農曆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端午節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將中國的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對我們印象最為深刻,快到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在包粽子,空氣中都帶著糯米的甜膩香味,每到吃粽子時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相傳吃粽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江自殺,人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用粽葉包裹糯米投入江中餵食魚蝦,後來這習俗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死後,楚國人民十分悲痛,紛紛到江邊憑弔,漁夫劃起船打撈屍體,卻不見蹤影,後年五月初五借划龍舟驅散魚蝦,以免魚蝦吃掉屈原屍體,現划龍舟也被批為國家為物質遺產。
掛艾草
可能很多朋友都會記得,每到端午節時,家裡大人都會在家門口掛一種草,那是我們很不理解,這種草叫艾草,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為不好、不吉利的日子,掛艾草是為辟邪。而且在端午節前後是疾病多發時期,艾草獨特的香味有驅病、防蚊的效果,配合菖蒲有一定防病作用。
沐蘭湯
蘭並不是蘭花,而是一種叫佩蘭的菊科植物,有香味,可用來熬水沐浴,可治療皮膚病,去邪氣,後多用艾草和菖蒲洗澡。
塗雄黃
小時候大人都會在端午節時用雄黃酒在小孩額頭塗抹,這樣可驅除毒蟲,也可在額頭寫個王字,借老虎森林之王的氣勢來驅邪。
放風箏
端午節放風箏主要在南方地區,帶孩子放風箏能消除災害,還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稱之為「放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