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為什麼叫驚蟄 驚蟄節氣名字由來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驚蟄時間在公歷3月5-6日之間。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古代分驚蟄為三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驚蟄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麥穗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