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春節習俗_宋代人如何過春節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春節

宋代春節習俗_宋代人如何過春節

宋代春節習俗

宋代過年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角子」為餃子一詞的詞源。餃子是寄托人們美好願望的吉祥物。古書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已盛行吃餃子,文獻說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當時的餃子是連湯一塊兒吃的,叫做「餛飩」,至今仍有此種吃法。

宋人過年都要飲屠蘇酒,這種風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蘇是一種草名,有這種草釀造的酒,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製的,其配方為大黃、白朮、桂枝、花椒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過年飲屠蘇酒正好相反,卻是從最年少的飲起的。

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宮廷高院深牆內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包含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本原理,令人驚歎。王安石《元日》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可以算是過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們要守歲,宋人席振起《守歲詩》寫道:「相邀守歲阿鹹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宋代農曆正月初一,三更過後、五更來臨之時,爆竹便響徹天空,便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同僚親朋之間拜年互賀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達官貴人因為親戚朋友太多,時間不夠,本人不能親自前往,就讓僕人拿著自己的名片去往別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輝《清波雜誌》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

古人過年大抵與今天的人相似,全家團聚,飲酒,吃餃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宋代年的內容更豐富,民間表演、放煙火、賞燈等許多娛樂活動,熱鬧非凡。

宋朝春節放假介紹

令人稱奇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宋朝的新年假期竟然跟今天一樣,也是放假七天。

據《宋史·職官志》記載,自宋太宗即位以後,到宋真宗退位以前,歷年元日(春節)均給七天長假。除此之外, 每逢冬至與寒食,同樣也是七天假期。至於中秋、重陽、端午、七夕等節日,最多只有三天假期,甚至縮減為一天假期。也就是說,宋朝每年長達七天的假日只有三個,即元日、冬至與寒食。

現在的老百姓喜歡將七天長假與五天假期稱為「大黃金周」,將三天假期稱為「小黃金周」。照此說法,宋朝人每年通常能享受到三個「大黃金周」,也就是「元日黃金周」「冬至黃金周」和「寒食黃金周」。

但七天長假並沒能一直持續下去,正如現代政府對傳統節假日的安排會有所變動一樣,大宋朝廷也曾經調整新年假期。宋人龐元英在其著作《文昌雜錄》中寫道:

包拯為三司使,上言:每節假七日,廢事頗多。請令後, 只給假五日,自此始也。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宋仁宗在位時,他當過三司使,相當於財政部長,主管全國的財政收支與鹽鐵專賣, 工作繁忙,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恨不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變成一年五百天,別人歡迎放假,他這樣的大忙人卻不歡迎, 所以他上書仁宗皇帝,將七天長假掐頭去尾,縮短為五天假期。

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包拯那樣勤於公事。七天假期改為五天以後,絕大多數官員都非常不滿,一到過年的時候,他們不是提前請假,就是藉故拖延上班時間,總要想方設法將假期延長几天。所以到了宋哲宗即位以後,新年假期又從五天恢復到了七天。

總的來說,在北宋一朝,除了宋太祖時期國家初創、制度未定以外,宋仁宗與宋神宗時期的新年假期都是五天,而宋太宗、宋真宗、宋英宗、宋哲宗與宋徽宗等時期都是放假七天。

古代春節送禮習俗

春節官員之間相互送禮,幾乎成了古代官場的一種潛規則。而且這種送禮的潛規則,還不是你想送就能送得到的。在古代,下屬給上司送禮打通關係,首先要打通人際關係的第一關——看門的人。看門人雖然只是看門的,但其位置和意義卻顯得非常重要,你想想看門人不讓你進門,你又如何能見到他的主子?

古代顯赫人家的看門者到了春節這個時候,常常會因此賺得一大筆銀子。「遊觀第內……鳴鐘吹管……或連繼日夜……客到門不得通,皆請謝門者,門者累千金。」《後漢書·梁冀傳》這段文字記載了看門人累千金的情景,想來真是令人羨慕和驚訝。由此可見,古代送禮之風早已盛行。

周暉的《金陵瑣事》主要記載明萬曆38年(1610)以來的金陵掌故,上涉國朝典故、名人佳話,下及街談巷議、民風瑣聞。其中有一段文字詳細記載了明朝萬歷時期送禮場面之浩蕩。

據說周暉除夕前一天出外訪客時,只見中城兵馬司衙門前聚集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原來這些人都是來送禮的。送禮導致交通堵塞,這樣的事情恐怕也是一種奇聞。

中城兵馬司在明朝時期只是負責管理城區安全和衛生的官員,級別相當低,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城管類的職員。由此可見,這類小官員都有這麼多人送禮,官大之人送禮的場面就更不用說了。

清朝康熙時期,朝廷為整頓春節鋪張浪費和腐敗的現象,曾訂下一紙公約,明禁送禮之風。當時大大小小官員的各家門前都張貼了這樣一張公約:「同朝僚友,夙夜在公,焉有餘閒,應酬往返?自今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歲元旦為始,不賀歲,不祝壽,不拜客,有蒙賜顧者,概不接帖,不登門簿,亦不答拜。至於四方親友,或謁進,或遊學,或覓館來京枉顧者,亦概不接帖,不登門簿,不敢答拜,統希原諒。」雖公約約束,但因為監督不足,送禮之風依然盛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