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為什麼要倒著貼福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春節

過春節為什麼要倒著貼福字

過春節貼福字為什麼倒著貼

如果你問的是大門倒貼福字從何時開始,應該大約在公元二年。

我的記憶中有這樣的內容:過去曾有往垃圾桶、箱子、水缸上倒貼福字的習俗。好像是這樣解釋的:這些容器可以倒過來,如果倒貼了福字,那麼此時福字不是倒的,所以福氣不會被倒出來。可見倒就是倒,並非「到」的諧音。

我們這裡有年初一不倒垃圾的習俗,就是怕倒掉福氣,與此相關還有個田螺姑娘的民間故事。我想我的記憶可能沒錯。

我從小就沒聽哪一輩人說過大門福字要倒貼。突然有一天正貼的福字被倒貼了,還有現代傳媒說是國人的習俗。我有理由懷疑這叫「偽民俗」,是緣於對真民俗的一知半解,不但蒙了老外,也騙了自己,

其一,如果倒貼意味著「到來」,那麼福祿壽之類的字都應該倒貼,門神像、財神像應該倒貼,連新婚洞房的紅雙喜字也應該倒貼,並美其名曰「喜到」。

其二,有的老人對此很有意見,說把福字居然倒貼在大門上,是不是想往家裡招災惹禍?

我的理由不足為憑,可誰又能證明這是真民俗呢?在莊重的地方把莊重的漢字倒著貼,太彆扭了,言重一點是糟踏漢字,起碼我心裡不能接受。希望國人今後能理直氣壯地把福字正正當當地貼穩。別讓偽民俗逐漸弄假成真,它的由來可不太光彩啊。

至於垃圾桶之類倒貼福字,我想歷史也不會太久,且猜是清朝吧。

忠純聽說的家有壞事才大門倒貼福字應該可信,而我聽說的容器倒貼福字也有幾分道理。唯有家家大門倒貼福字太荒謬:讓人一看便覺凶險,而使人首先想到顛倒意味著相反,其次是被倒掉。過去的人很講究迷信,就算有人帶頭,也沒人會效仿,誰會聽信你說倒就是到來呢?

可見這是我們這個「朝代」出現的事:現代傳媒太厲害了,人們往往會輕信它;今天的生活節奏太快了,人們也不會細想這些了;還有可能今天人們的迷信意識淡薄(?)了。總之。不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民族從沒把「倒掛」當做「到來」解釋。

你還不知道?過春節「福字「貼錯福氣

民俗知識

一、春聯和年畫

表達人們心願,增添節日喜慶氣氛

春聯、年畫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茶、鬱壘驅鬼。後來發展為門神年畫。宋代木版年畫開始流行,年畫的內容也擴大了,至今仍保存下來的《四美圖》就是當時的年畫。

春聯出現在唐代。宋代寫春聯更加流行。明代貼春聯已經普及全國。春聯是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和書法藝術形式,並流傳到韓國等地。春聯既表達人們的心願,又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二、生旺火

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新年來到時,在院子裡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稱為「庭燎」「燒火盆」「旺相」,現代民間稱為「生旺火」或「點發寶柴」。古代的庭燎是為了驅邪,或者祭神祭祖。後來的生旺火已經發展為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寧畫了一幅《弘歷雪景行樂圖》,表現的正是乾隆皇帝與子女一起過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著一個火盆,一個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鬆柏類的小枝當時稱為「燒松盆」。

現代民間生旺火常常是點燃柴堆或炭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徵新年全家興旺。也有用火盆燒松柏桃杏樹枝,閤家跨火而過,象徵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

三、爆竹

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裡燒,產生爆裂聲。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四、年糕和餃子

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著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穀物製作。北方有黃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數民族則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5世紀的時候,「形如彎月」的餃子已經成為民間普遍的春節食品。宋朝以前把餃子稱為「角子」,或「水角兒」。元代開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來,普遍使用「餃子」一詞。

對於餃子的文化象徵意義,一般的解釋是:「角子」「餃子」諧音「交子」,即交子時的意思。就是象徵春節的到來。所以,子時一過人們立刻開始煮水餃,使之成為新年第一頓飯。更深一層的解釋,餃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餡的餃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春節時吃上餃子,當然是希望來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習俗知識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後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道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臨清初一拜年,男子與已婚婦女參加,男女分開,拜過自家長輩,再拜族內各長輩,此謂「合族拜年」,之後,由族長率領到各廟宇、異姓祠堂內敬拜神位,此謂「拜莊鄉年」,最後,村長指揮全村人於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糾紛怨氣,此則謂「拜團結年」。鄆城等地有「春節五更乞長」的習俗。兒童起床後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椿樹,同時唱「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鄒城則有搗鼠洞的特殊習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搗鼠洞,邊搗邊說「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證糧食安全。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氾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後,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商店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