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為什麼都要貼春聯
貼春聯的原因
1、明代時朱元璋大力提倡貼春聯
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
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2、人們借助春聯表達美好期望
他們借助於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在他們的傳統的觀念裡,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盼。
3、貼春聯是一種強化喜慶心裡的手段
同時中國人民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的手段。
相關風俗
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幅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節日習俗。
貼春聯禁忌
所謂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言以上的句子中,應盡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或只有一個仄聲字。如:「萬事皆如意」,若改為「萬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當下現成」,若改為「菩提當下圓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對孤平問題擬略加論述。作者認為,聯律不必完全依從傳統詩律,從聯律來說,「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個平聲,就犯孤平」,此定義更加簡潔合理。
忌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不規則重字,也就是「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如「法界」對「世界」、「成道」對「成魔」。
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盡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神州千古秀」對「赤縣萬年春」等,就屬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