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明節吃什麼_南京清明節傳說食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清明節氣

南京清明節吃什麼_南京清明節傳說食俗

南京清明節食俗:寒具

唐代之前,清明前一天古人叫寒食節,以紀念晉國公子的功臣——寧願燒死、也不出山為官的介子推。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人們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如青團、散子等。入宋以後,清明和寒食節逐漸合而為一。

寒食食品達數十種,大多寓意深刻。甜而不膩的青團、香脆精美的散子、鮮嫩欲滴的清明果、米香撲鼻的烏稔飯、豐滿味美的清明螺……

而老南京吃「寒具」,就是散子。散子以油和麥面揉拉成細條,盤繞環狀,油炸而成。春日踏青,帶上寒具,邊吃邊游,或加糖用開水沖泡食用,自有一番風味。由於寒食節禁火,寒食節的前一日就稱之為「炊熟」,人們在這一天會準備各式各樣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後面幾天吃,直到清明結束。

南京清明節食俗:吃清明

清明節在古代是祭祀性的節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後,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古代在江南,人們要挑薺菜做餛飩過節,清明掃墓時要做黃花青果糕作供物,採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傳統還來自於古代清明踏青之後的野餐。

尤其古代的女子平時不能出門,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所以在古代清明節也是女人們的節日,她們可以到郊外賞玩春色,放風箏,然後野餐。

南京清明節食俗:青團

南京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青團了。青團,俗稱青圓子,只有江南才有,而且,只在清明前後才有。也因此,它又叫清明果,一年裡能吃青團的日子,就那麼十幾天,所以,南京人都格外珍惜。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汆後色做碧綠,以前常用,現在用的已不多見)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

清明節為何要吃青團?專家說,除了一些地方祭祖需要食材外,青團所含有的青汁營養豐富,特別是春季肝火旺盛有很好的食療作用,吃到美食還能養生健體,老祖宗的飲食習慣其實大有講究。

南京清明節食俗:河蚌豆腐湯

在南京清明時節,還有一道鮮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湯。清明前後,外出祭掃踏青是傳統。這個季節最有名的河鮮當屬刀魚、鰣魚、河豚魚,可惜這三種魚越來越少,價格也不是一般百姓能夠承受的,但是河蚌和螺螄這樣大眾化的廉價河鮮,一樣能透出春的氣息。

清明節前後的河蚌最乾淨,肉質最肥厚,且有清熱解毒,滋陰明目之功效,老人們常說「春天喝碗河蚌湯,夏天不生痱子不長瘡」。

河蚌吃法以煲湯居多,當季燒鍋河蚌豆腐湯,實為美味佳餚。河蚌洗淨後先要用熱油爆炒,雜以姜絲、黃酒,然後豆腐隨之下鍋,做這道菜關鍵是火候要到位,直燉到豆腐起孔也就差不多了,多燉就會把蚌肉煮老了。這個時候的河蚌豆腐湯,純一白色,和鮮奶無異,撒些蒜末、胡椒粉,熱氣騰騰地端上桌,鮮白的濃湯,碧青的蒜末,褐色的蚌肉,粉嫩的豆腐,直叫人食慾大振。

南京清明節食俗:螺螄

以前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俗話說:「清明螺,賽過鵝。」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食用田螺也是很有門道的。清明前南京吃的田螺又稱螺螄,為了防止螺螄肉裡的泥沙,老南京人都會買回家後放到水裡再養幾天,專家提出了另一種養護方法,在養護水裡可以放適量的豆漿,這樣只需要一天時間就能將螺螄裡的泥沙清理乾淨,而且螺螄肉還保持了香嫩可口。

螺螄除了正常的連殼燒製外,還可以選擇將螺螄肉與豬肉混合,將這樣的肉末放入青椒、菜瓜裡面,既有蔬菜的風味,同時也能品味到河鮮的鮮美,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時令菜餚。

南京清明節食俗:野菜

清明時節各種鮮嫩的野菜都成為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三月八,吃椿芽兒。」南京的吃貨們盤點出的「八頭一腦」似乎是最能為野菜理出頭緒的俗語。

「頭」是嫩莖葉等植物的新生部位,「八頭」指的是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苜蓿頭、豌豆頭、小蒜頭、草頭,「腦」則是南京特有的清熱解暑的菊花腦。這九種野菜,口味各異,但共同點是清香別緻、油綠可人,充滿了春天的氣息,都在這個季節集中上市,成為江南人的春盤盛宴。

南京人愛野菜,並不是為了「草根」而「草根」,據說與佛教的興盛有關。也有說法與明城牆有關,南京的城牆建得超高超厚,考驗了一切企圖破城者的耐心,斗的就是誰比誰先餓死。雖不知與「高築牆」並舉的「廣積糧」是怎麼個積法,不過每次圍城圍到一定時候,堅守在南京城裡的居民就不得不以野菜度日。被圍的時日多了,吃野菜自然也就內化為一種飲食習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