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後能不能吃甘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清明節氣

清明節前後能不能吃甘蔗

能不能吃甘蔗

「清明蔗毒過蛇」,這諺語並不是說清明節前後的甘蔗都不能吃。不過清明前後,正是霉變甘蔗中毒的高發時節。

甘蔗產自熱帶和亞熱帶,含糖量十分豐富,也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營養價值很高。但是在清明節前後,天氣一般較潮濕溫熱,甘蔗由於糖分、水分較多,若存放不當則極易發霉變質。

甘蔗一般在每年的10月、11月收穫,而人們吃甘蔗的時節則一直延續到來年4月份,所以收貨後的甘蔗就被採用一些儲藏方式進行保存,但到來年春季,雨水增加,氣溫升高,經過長時間儲存的甘蔗就容易發生霉變。而變質的甘蔗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變成紅色。所以有很多城市甚至發佈法規,3月後禁止銷售甘蔗。

甘蔗發紅,其實就是腐壞變質了。變質的甘蔗,通常會散發出一股酒糟味,味道也有一些酸味兒,人誤食之後會導致中毒。所以民間才會有「清明蔗,毒過蛇」的說法。

霉變的甘蔗會產生三-硝基丙酸,這種化學物質不到0.5克就可使人發生中毒的跡象。霉變甘蔗中毒潛伏期長短不一,短則10分鐘,長則數小時。中毒嚴重者可出現陣發性抽搐,繼而進入昏迷,甚至最終死於呼吸衰竭。對於三-硝基丙酸中毒,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

清明節的甘蔗,只要是新鮮的、沒有變質的都可以正常食用,顏色不對的就不要吃了。專家提醒市民,選購甘蔗時要注意甘蔗是否發霉變質,如果切開後發現是紅心的,整根甘蔗都不能再食用。購買甘蔗搾汁時,不是現場驗看搾出來的最好不要飲用。

如何挑選甘蔗

挑選甘蔗時應遵循「摸、看、聞」的原則。摸就是檢驗甘蔗的軟硬度;看就是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新鮮;聞就是鑒別甘蔗有無異味。霉變的甘蔗外皮無光澤,質地較軟,瓤部顏色略深、呈淺棕色、有暗灰色斑點,聞之有「霉」味或「酒糟」味。

1、一般來說,甘蔗粗細要均勻,過細不能選,過粗一般也不建議,可以選擇相對中等粗細的甘蔗。

2、選擇紫皮甘蔗時,皮澤光亮,掛有白霜,顏色越黑越好。顏色越深說明甘蔗越老,甘蔗是越老越甜,所以皮色黑的老甘蔗最甜。

3、看甘蔗直不直,甘蔗彎來彎去的可能有蟲口。要挑選相對直的甘蔗。

4、選擇節頭少而均勻的甘蔗,這樣吃起來比較爽。

5、如果看外觀分辨不出也不要緊,在剝皮時注意看甘蔗的中心和表皮,如果是紅心的,最好別買。不明來源的甘蔗汁也最好不要飲用。

專家指出,品質好的甘蔗肉質清白、味甘甜。未成熟的甘蔗收割後如果儲存不當,容易發生霉變。霉變甘蔗外皮失去光澤,質地較軟,瓤部顏色比正常甘蔗深,一般呈淺棕色,有酒糟味或酸霉味。其實,只要吃的時候仔細挑選,是完全可以避免中毒的。

甘蔗的幾種吃法

1、甘蔗粥

原料:甘蔗汁800毫升,高粱米200克。

做法:甘蔗洗靜搾汁,高粱米淘洗乾淨,將甘蔗汁與高粱米通入鍋中,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

功效:補脾消食,清熱生津,養陰潤燥。適宜於熱痛恢復期、津液不足所致的心煩口渴、肺燥咳嗽、大便燥結等症。

2、甘蔗馬蹄水

原料:甘蔗300克、荸薺10克、棗(鮮)6顆、桂圓(干)6個、冰糖適量、水適量。

做法:甘蔗去皮,切成小截。馬蹄去皮洗淨備用。紅棗、桂圓洗乾淨。將除冰糖外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一起煲30分鐘左右。出鍋前放冰糖即可。

功效:甘蔗汁有清熱下氣、助脾健胃、利大小腸、止渴消痰、除煩解酒之功效。荸薺中含的磷是根莖類蔬菜中較高的,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生理功能的需要,對牙齒骨骼的發育有很大好處。

3、甘蔗生薑汁

原料:新鮮甘蔗200克、生薑適量。

做法:新鮮甘蔗洗淨搾汁約150毫升,去渣,生薑適量搾汁約10毫升。兩種汁倒入杯中,混合攪勻備用。病情發作時,小口頻頻口服,每次約15毫升。

功效:滋陰養胃,健脾和中,止嘔。適用於平素胃陰不足所致的嘔吐、欲嘔和胃納不佳者,如慢性胃炎、妊娠嘔吐和消化不良等。

4、甘蔗蓮藕汁

原料:新鮮甘蔗200克、蓮藕500克。

做法:新鮮甘蔗洗淨搾汁約200毫升,去渣;將蓮藕洗淨,去節切碎,用甘蔗汁浸泡6小時,再用清潔的紗布絞取汁液去渣,分早、午、晚3次飲用。

功效:清熱滋陰,涼血止血,潤燥。適用於平素陰虛血燥、血不養氣者。呼吸道感染、肺結核咳血以及急性泌尿系統感染所致的血尿等患者均可飲用。

5、甘蔗蘿蔔百合汁

原料:新鮮甘蔗200克、蘿蔔150克、百合50克。

做法:新鮮甘蔗洗淨搾汁約150毫升,蘿蔔搾汁150克。百合洗淨,泡發,煮爛,最後加入甘蔗汁和蘿蔔汁,早晚服用。

功效:養陰清熱,潤肺止咳,安神。適用於平素易發熱盜汗、咳嗽無痰或少痰、痰中帶血或咯血、咽干舌燥、聲音嘶啞等。慢性咽喉炎、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竭者均可飲用。

甘蔗雖是果中佳品,但也有不適合吃的人群。比如患有胃寒、嘔吐、腹瀉、痰多等症的病人,要盡量不吃或少吃甘蔗,以免加重症狀。吃甘蔗過多會引起口腔潰瘍,朋友們要注意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