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的意思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小滿節氣

小滿的意思

小滿意思介紹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可以直接顧名思義,唯獨「小滿」聽起來有些令人費解。古人的解釋是:「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這是說大麥、冬小麥等籽粒漸漸長大,但尚未飽滿,所以叫小滿。

後來,中國南方地區的一些農諺有不同說法,賦予了小滿新的寓意:

」小滿不滿,干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里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一說小暑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

苦菜秀:

《埠雅》以茶為苦菜。《毛詩》日:「誰謂茶苦?」是也。鮑氏日:「感火之氣而苦味成。」《爾雅》日:「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此苦萊宜言英也。鮑氏曰:「感火之氣而苦味成。」蔡邕《月令》以謂苦荬菜。

靡草死:

鄭康成、鮑景翔皆云:靡草,萃茵之屬。《禮記》注曰:細者。」方氏曰:「凡物感陽而生者,則強而立;感陰而生者,之靡草,則至陰之所生也,故不勝至陽而死。

「草之枝葉而靡則柔而靡。」謂原為小暑至,後《金史志》改麥秋至。

《月令》:「麥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滿為四月之中氣,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時,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雲麥秋也。」

小滿農事

華南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面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係;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華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來臨又較遲,有些年份要到六月大雨才姍姍而來,最晚甚至可遲至七月。加之常年小滿節氣雨量不多,平均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滿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華南中部夏旱更為嚴重。

這一時期,一定要注意澆好「麥黃水」,抓緊麥田蟲害的防治,以增強麥子的長勢,同時還應採取一些有效的防風措施預防乾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襲擊。南方宜抓緊水稻的追肥、耘禾,促進分粟,抓緊晴天進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曬。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女個節氣,從氣候特徵來看,在小滿節氣到下一個芒種節氣期間,全國各地都是漸次進入了夏季,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降水進一步增多,容易有暴雨、雷雨大風、冰雹等激烈天氣出現。

小滿以後,黃河以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有關部門和單位應注意防暑工作。

小滿節氣之後更是疾病容易出現的時候。要有「未病先防」的養生意識,從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比病邪的侵害這兩方面入手。

小滿習俗

祭車神

祭車神是一些農村地區古老的小滿習俗。在相關的傳說裡水車神,是一條白龍在小滿時節,人們在水車驀上放贊魚肉、香燭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會有一杯白水,祭拜時將白水潑人田中,有祝福水源湧旺的意思。在小滿時節,民間流傳下這麼一個習俗,那就是祭三車,即水車、油車和絲車。人們的耕種和生活可離不開這三車,所以為祈求風調雨順,日子紅火,人們在小滿這一天就會祭三車。傳說管水車的「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湧旺之意。以上舊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江南一帶則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它是對江南小滿農事的形象總結。在農診中,百姓以「滿」指代雨水的豐裕程度,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秋的時節,如若田里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乾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們會早考慮,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帶動水車灌溉水田。過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鎮水田邊,時常會見到水牛被蒙住雙眼轉動水車的木車盤帶動龍骨水車提水,或人力雙腳交替踏車提水的情景。舊時以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因此祭車神成為了一些農村地區古老的小滿習俗。相傳,車神是一條白龍。在小滿時節,人們在水車的車基上放置魚肉、香燭等物品祭拜,在祭品中會有一杯白水,祭拜時將白水潑入田中,有祝福水源湧旺之意。

祭蠶

我國江浙一帶,農村養蠶極為興盛,因此這個地方在小滿節氣期間有一個祈蠶節。相傳蠶神就是在小滿這天誕生的。

古時,人們把蠶視做天物。為祈求天物的寬恕和有個養蠶的好收成,於每年的四月放蠶時,舉行祈蠶節。因而祈蠶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只根據各家放蠶在哪一天就在哪一天舉行。但前後相差不過兩三天。養蠶人家會到「蠶娘廟」、「蟬神廟」供上水果、美酒、豐盛的菜餚進行跪拜,尤其是要把用面製成的「面繭」放在用稻草紮成的稻草山上,以祈求蠶繭豐收。 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有一個祈蠶節。我國農耕文化以「男耕女織」為典型。女織的原料北方以棉花為主,南方以蠶理為主。蠶絲需靠養蠶結繭抽絲而得,所以我國南方農村養蠶極為興盛,尤其是江浙一帶。

蠶是嬌養的「寵物」,很難養活。氣沮、濕度,桑葉的冷、熟、干、濕等均影響蠶的生存。由於蠶難養,古代把蠶視作「天物」。為了祈求「天物。的寬怒和養蠶有個好的收成,因此人們在四月放蠶時節舉行祈蠶節。

祈蠶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各家在哪一天「放蠶」便在哪一天舉行,但前後差不了兩三天。南方許多地方建有「蠶娘廟」、「蠶神廟」,養蠶人家在祈蠶節均到蠶娘、蠶神廟前跪拜,供上酒、水果、豐盛的菜餚。特別要用麵粉製成繭狀。用稻草扎一把稻草山,將麵粉製成的「面繭。放在其上。象徵蠶繭豐收。

族長約集各戶,確定日期,安排準備,到小滿黎明嫌起火把吃麥糕、麥餅、麥團,等族長以鼓鑼為號,眾人以擊器相和。踏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洪水干為止。

相傳小滿節為蠶神誕辰之日,所以在這一天,我國以養蠶著稱的江浙一帶祭蠶神也很熱鬧。小滿節時值初夏,蠶繭結成,正待採摘繅絲。

栽桑養蠶是江南農村的傳統副業,家蠶全身是寶,是鄉民的家食之源,人們對它充滿期待的感激之情。於是祭蠶神便充滿著濃郁的絲綢民俗風情。

據記載,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澤絲業公所興建了先蠶祠,祠內專門築了戲樓,樓側設廂樓(相當於劇院之包廂),台下石板廣場可容萬人觀劇。小滿前後三天由絲業公所出資,宴請各班登台唱大戲,不過演戲也有個行業忌諱,即不能上演帶有私生子和死人情節的戲文,因為「私」和「死」都是「絲」的諧音,以故三天所演的戲目都是絲業公所董事們反覆斟酌點定的祥瑞戲,討個吉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