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節吃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古代元宵節吃什麼

早在南朝時期,秦淮河就有舉辦元宵燈會的習俗,畫舫的出現讓秦淮燈會變得靈動起來。後來,每逢元宵節,人們除了賞玩花燈,還在畫舫上現捕魚蝦,現做現吃,好吃又好玩的「船菜」就這樣在秦淮河上流行起來。那麼,你知道古代的人元宵節吃什麼嗎?

除了元宵,古人還吃什麼?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2000多年前就有了。在燈光稀罕的古代,過元宵節看花燈是極為震撼人心的;但擱到現在,夜間燈光工程也就沒那麼震撼人心了。雖然時過境遷,現代人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古代人,但卻在吃的精細程度上,卻未必會比古代人更講究。

元宵節期間,各種湯圓、元宵遍佈超市,雖然餡料各異,但總歸是圍著這個圓不溜秋的東西打轉,在吃這個問題上,還是去看看古人都怎麼講究的吧。

元宵,有多珍貴?首先上詩詞一首: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上元竹枝詞》

現在過元宵節吃元宵,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在古人看來,卻意義重大。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吃元宵從何時興起?還沒有確切的說法,民間也有各種版本的元宵。

一種說法認為,春秋末期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

還有一種說法,說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

怎麼看起來,元宵在古代都是比較珍貴的東西,現在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我們大家都有口福啦。

除了元宵,古人還吃什麼?

1.面蠶

元宵節唐朝人吃麵蠶。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2. 米粥或豆粥

南北朝時候人們喜歡將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用來祭祀。

3. 油錘

油錘出現於唐宋時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炸元宵。據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油熱後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

4. 面燈

面燈也叫面盞,是用麵粉做的燈盞。清乾隆年間陝西《錐南縣志》載牶「正月十五,以蕎麥面蒸盞燃燈,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面燈在正月十六落燈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豐年間,山西《澄城縣志》載牶「正月十五日蒸蕎麥面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

5.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記載「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古人元宵節吃什麼?

▲ 大飽口福的船菜。

在河湖縱橫的江南水鄉,船菜可謂人見人愛。清代的沈朝初曾這麼寫道:蘇州好,載酒卷艄船。幾上博山香篆細,筵前水碗五侯鮮,穩坐到山前。

▲ 大飽眼福的船菜。

聽上去就心嚮往之,既能吃頓好的,又能划船看風景,那畫面簡直不要太美。

01

船菜都吃些啥?

說正經的,船菜最早其實是漁民的家常菜。

在江南水鄉,漁民以船為家,吃住都在船上,食材就從水裡現捕,比如魚蝦之類的湖鮮,然後家常烹製,自己吃或者招待客人,所以每條船上的船菜都有自己的風味和特色。

▲ 船菜最早是漁民的家常菜。

不過,可別因此就小瞧了船菜。

葉聖陶先生曾這樣評價:船家做的菜是菜館比不上的,但拆穿了說,船菜之所以好,就在於只準備一席,小鑊小鍋,做一樣是一樣,湯水不混和,材料不馬虎,自然每樣都有它的真味。

跟岸邊的漁家樂還不太一樣,漂在水中的船菜到後來更講究刀工和烹飪方式,能在船上掌勺的那都是身懷絕技的高手。能高到哪裡去呢?下面著重介紹一道神乎其技的船菜。

這道菜就是宋代的《聞見近錄》記載過的「彩醋活鯉魚」,做好上桌後魚頭還會動,用筷子戳一下,魚嘴甚至還會張開,鮮活得就像剛從湖裡撈起來一樣。

▲ 彩醋活鯉魚。

有點厲害,怎麼做到的呢?

奧秘就在於「一鮮三快」:一鮮就是說,在烹製之前,鯉魚必須得是活蹦鮮跳的,不然神仙也沒轍;三快指的則是加工快、烹調快、上菜快,正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門絕活拿來做菜也是大差不差的。

船菜好吃,但水裡的魚蝦也不是取之不盡的,所以有些食材其實是人工養殖的,沒有野生的那麼鮮美。

當然啦,對於牙尖的食客來說,其實這也可以理解,但船菜做的都是回頭生意,可不敢敷衍,於是就要在烹飪技術上狠下功夫了。

怎麼做呢?辦法總比問題多,這完全難不倒智慧無邊的江南廚子。

比如夏天的白魚,可以用鹵、糟的方式來處理,這樣既清淡又入味。還可以把魚打成魚蓉,或者做成魚丸、魚圓、魚面,一樣能保留魚本來的鮮味。

▲ 魚丸蓴菜湯。將白魚剔肉,打泥做成魚丸,白白胖胖地浮在灰綠色的蓴菜湯裡,看著討喜,吃起來綿軟鮮甜。圖/穿山甲1268

▲ 灌蟹魚菜蛋。

沒吃過的人可能會有些好奇:這麼一桌現做現吃的船菜,得花上多少錢呢?其實也分檔次,按照十年前的行價,少則300元,多則2000元吧。

那麼,一桌船菜都有些啥呢?很豐盛,而且上菜的順序很講究。

▲ 太湖船菜最先上的是冷盤。

一般先上冷盤,一般有黃秋葵、海蜇拼銀魚、黑木耳拼泡菜、白蝦干、沙姜雞等。

接著是葷菜,主要是芙蓉銀魚、清煮白蝦、清炒蝦仁、糟煎白魚、清蒸白魚、菊花桂魚、梁溪脆鱔、青魚甩水、竹筍銀魚羹、銀魚蓴菜湯之類的湖鮮。

▲ 梁溪脆鱔&蘿蔔獅子頭。

▲ 青水甩水。

船菜最大的特點是選材講究應時應地,民間歌謠這麼唱到:桃花流水鱖魚肥;菜花塘鯉菜花甲;西風響,蟹腳癢;滴水成冰牽白魚……

除了現捕現殺的魚蝦蟹等,還有荷葉、蓮蓬、茭白、四角菱等水生植物,以及產自湖邊的時令蔬菜,比如芋頭、蕃薯、百合、玉米等。

▲ 清炒金花菜、春筍炒蠶豆、菠菜香菇湯、紅棗銀耳蓮子羹,是船菜中常見的素菜。

吃完鮮美的魚蝦,再來上幾道清爽的蔬菜,這才算是一頓正宗的船菜。不過這還沒完,除了冷盤、湖鮮、時蔬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船點。

▲ 太湖船菜的船點。

吃船菜講究一個「鮮」字,可不能像郭靖那樣牛嚼牡丹,一定要嚴格遵守吃貨守則,由內而外地流露出優雅的氣質。

那麼,如此講究的船菜又是怎麼走到今天的呢?

02

船菜的光輝歲月

說到船菜的歷史,比中華三大料理不知悠久到哪裡去了。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船菜就閃亮登場了,據說是吳王夫差搞出來的。

因為喜歡秀恩愛,夫差經常和西施一起游太湖,到了飯點又懶得上岸,於是就在船上大開宴席。就這樣,一條船載著美食和風景,在江南的水鄉里飄來蕩去。

▲ 船菜據說源於夫差與西施同游太湖。

南宋定都臨安後,西湖上就有專門用來飲宴的遊船。到了清代,船菜更是流行得一發不可收拾,如果不吃上一頓船菜,根本不好意思跟人說自己去過江南。

那麼,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是現做現吃,這船該長成啥樣兒?不妨來看看清代的筆記《桐橋倚桌錄》,裡面就有對蘇州畫舫的描寫——

畫舫的船制甚寬,艄艙有灶,酒茗餚饌,任客所指。設有自鳴鐘、鏡屏、瓶花,位置務精。茗碗、唾壺以及杯箸餚饌,無不精潔。

游宴時,歌女彈琴弄弦,清曲助興。夜宴開始,船頭羊皮燈高懸,燈火通明。船內鳧壺勸客,行令猜枚,縱情行樂,迨至酒闌人散,剩下一堤煙月斜照。

▲ 船菜情景再現徐州·窯灣。

就像筆記裡說的那樣,無論官船、民船,還是遊船,後梢都備有爐灶、炊具,而且清一色的男女搭配——男的搖船撐篙,女的掌刀掌勺。

食客則在船艙中一邊享用船菜,一邊體會移步換景、杯隨景動、盤中映景的樂趣。

在水路暢通的江南,尤其是在京杭大運河通行之後,不論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比如進京趕考的書生、南來北往的客商、浮萍飄零的船妓,那都是船菜的忠實粉絲。

▲ 民國時期的特色船菜:西瓜雞、八寶鴨、蟹粉魚翅、荷葉粉蒸肉。

在天真爛漫的民國時期,船菜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太湖上,僅燈船就有楊、王、謝、蔣四家畫舫,而且都有自己的名菜,比如楊家的西瓜雞、王家的八寶鴨、蔣家的蟹粉魚翅、謝家的荷葉粉蒸肉。

▲ 1935年10月,人稱「天津杜月笙」的潘子欣慶祝自己六十大壽,在蘇州的石湖宴請親屬,吃的正是船菜。

不過,名頭最響的還得是楊家的蘋香號。1946年10月31日,蔣介石到無錫「避壽」(過生日時外出,躲避親友的慶賀),然後就和馬歇爾夫婦一起坐上了蘋香號,一邊欣賞太湖的秋色,一邊品嚐太湖的船菜。

這桌船菜的菜單大概長這樣:什錦大拼盤、蟹粉魚翅、香酥全雞、雞油菜心、松鼠桂魚、醬炒雞丁、冬菇冬筍豆腐、炒大玉、紅燜冬筍、玫瑰壽桃、伊府壽麵大鍋,以及雞生、腰片、菠菜、白菜、線粉等小菜。

▲ 蟹粉魚翅。

東西不少,但好像也沒幾樣現捕現做的湖鮮,不過蔣介石吃得非常滿意,還深情地對馬歇爾夫婦說了一句:吃魚蟹,要到無錫來。這基本上就是免費給太湖船菜代言了。

03

江南船菜哪家強?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還有船菜嗎?哪裡能吃到呢?

說起來有點坎坷。2007年,太湖爆發大規模綠藻,加上有的船菜坊直接往太湖排放廢水,太湖的水上船菜坊被勒令停業,一石激起千層浪,江南各地的船菜坊也紛紛遭秧。

不過,後來有人想出了折中的辦法。有的把在飯店做好的飯菜搬到船上,但更常見的則是把船搬到岸上——將躉船改造成船菜坊,通過棧橋和陸地相連,並在躉船附近圍養魚蝦鴨鵝,隨時捕撈隨時烹製。

▲ 2007年後,太湖船菜在湖面上消失,大多數船菜坊由躉船改造而成。

雖然沒有從前泛舟湖心、現做現吃的氣氛,不過一樣原汁原味。接下來著重介紹江南各地的船菜,另外推薦幾個吃船菜的好去處。

1、太湖船菜

作為江南船菜的發源地,太湖船菜是當仁不讓的老大,以無錫、蘇州為代表。

太湖實在太大了,物產因此相當豐富,就像民歌裡唱的:水上有白帆哪,水下有紅菱哪,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

▲ 清蒸白魚。除了清蒸,還可以白煮,舀一瓢太湖水,煮的時候只加少許的鹽、白胡椒,魚湯潔白而鮮美,喝一口就不想走。

其中,最有名的還得是「太湖三白」:白魚、銀魚、白蝦。

據《吳郡志》記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話說楊廣當年修通濟渠,連接洛陽和揚州,沒準兒就是為了能天天吃到江南的特產。

▲ 銀魚炒蛋。宋代有「春後銀魚霜下鱸」的詩句,銀魚潔白透明,肉質細嫩,無骨無刺無腥味,以太湖所產為最佳,與雞蛋是絕配,除了合蒸,最家常的是煎炒。

言歸正傳。太湖三白的做法很江南,一般是清蒸、白煮、活殺、火熗,或者用酒熏,總之一定要保證原汁原味,鮮到連眉毛都掉下來。

▲ 酒嗆蝦。將白蝦放入玻璃器皿中,再倒入白酒,上蓋將白蝦嗆醉,一刻鐘後加入薑末、蔥絲、鹽、蒜泥、白醋、紅腐乳汁,就可以食用了。

每年九月,太湖的黿頭渚風景區都會舉辦漁家風情節,因為這時太湖正式開捕,正是魚蝦滿倉的豐收季節,同時也是品嚐船菜的良辰吉日。

▲ 雲塊魚。最早出現在無錫橫雲飯店,據說是廚師費錫生在欣賞太湖夕照時,從波光粼粼的太湖和金光閃閃的雲朵中得到靈感,用番茄醬和太湖裡的淡水魚製作而成。圖/穿山甲1268

無錫:濱湖區·靈山景區·漁阿婆船菜

濱湖區·黿頭渚·橫雲飯店

蘇州:吳中區·光福鎮·沖山村·湖鮮樓

2、南湖船菜

南湖船菜在民國時非常流行,徐坷曾在《天蘇閣集》中這麼記載:(南湖)船菜為禾中畫肪特殊之撰;春秋佳日,肆筵設席,絲竹清音,山水真趣,皆得之矣。

和大多數船菜一樣,南湖船菜的食材也是從湖裡現捕的,比如魚、蝦、蟹。而且烹調考究,主要菜品有五香乳鴿、翡翠蟹斗、蜜汁火方、和合二鮮、蟹黃魚翅、八寶鴨、清炒蝦仁、冷拌鱉裙、粉蒸肉等。

▲ 八寶鴨&清炒蝦仁。

不過,最有名的卻是冷盤。比如「熗蝦」,將活蝦減去須足,然後用紅乳腐、麻油、白糖蘸食。還有一道蟹菜,蟹腿肉放在盤子的四周,中間則是蟹黃,吃起來很有風味。

好玩的是,南湖船菜還會一分為三,早中晚各一頓:早餐是點心,午餐是全餐的一小部分,晚餐則是全餐的一大部分。

嘉興·南湖區·南湖船菜大酒店

3、揚州船菜

行到虹橋轉深曲,綠楊如蕎酒船來。

揚州號稱運河第一城,在唐代更有「揚一益二」的老大地位,商賈聚集、會館林立、園林興勝,都為揚州船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清代的《揚州畫舫錄》中,揚州畫舫是這樣的:

郡城畫舫無灶,惟沙飛有之。畫舫在前,酒船在後,櫓篙相應,入乎中流。傳餐有聲,炊煙漸上。左之右之,且前且卻,謂之行庖。

▲ 拆燴鰱魚頭。

在船菜盛行的瘦西湖,畫舫起初並沒有爐灶,所以遊人多用沙飛船。

船菜的品種非常豐富,比如拆燴鰱魚頭、熗蝦、鯽魚湯,各種精緻小巧的船點,以及翡翠燒麥、雙麻酥餅、蟹黃湯包、蒸餃等等。

揚州·邗江區·揚州瘦西湖船宴

4、西湖船菜

作為南宋的首都,杭州的船菜也曾盛行一時,《武林舊事》曾這麼記載——

淳熙間,壽皇(宋孝宗)以天下養,每奉德壽三殿(指宋高宗,居德壽宮),游幸湖山,御大龍舟。小舟時有宣喚賜予,如宋五嫂魚羹,嘗經御賞,人所共趨,遂成富媼。

▲ 宋嫂魚羹。

食材大多取自西湖,菜品和尋常的杭幫菜館差不多,比如西湖醋魚、清湯魚圓、宋嫂魚羹、龍井蝦仁、鹽水蝦、東坡肉等。

杭州·下城區·九姓船菜

5、秦淮船菜

因為水流相對穩定,船菜一般在湖上,但也有在河上的,比如南京的秦淮船菜。

總的來說,秦淮船菜以筵席為主,而且多是高檔菜,比如燕翅雙烤席、魚翅烤鴨席、魚翅席、海參帶烤席等。

有趣的是,有的遊客有時會把一條船包上十來天,碰到這種甜蜜的煩惱,廚師們就要大開腦洞了,比如彩色魚夾、桂花干貝、芙蓉雞排這些菜餚,就是船菜廚師的傑作。

▲ 桂花干貝。

秦淮船菜不僅檔次不低,而且製作精美,講究色彩和造型的調和。連飯都是加蝦仁、海參、干貝等燴炒,再用什錦荷葉包好的,吃前蒸一下,打開後清香四溢,味道極佳。

已成往事,就不推薦了。

6、窯灣船菜

從地理角度看,窯灣在江蘇徐州,其實已經不能算江南了,「蘇北小上海」的別號倒是更為響亮。

之所以也有船菜,也是托運河的福,窯灣飲食因此深受江南的影響,並且自成一派。

窯灣船菜最早出現在明代,盛行於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就在窯灣吃了船菜,還給銀魚炒蛋賜名「金銀滿貫」,最後還龍顏大悅地寫了一句廣告語——味極天下。

窯灣船菜最大的特點是精細,注重食材的新鮮。因為傍著京杭大運河,又有駱馬湖的便利,窯灣的水產非常豐富,主打各種魚:紅燒桂魚、清蒸白絲、紅燒甲魚、大閘魚、鹹魚燒肉、鯽魚喝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