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元宵節的由來 正月十五的由來傳說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有關於元宵節的由來 正月十五的由來傳說

有關於元宵節的由來 正月十五的由來傳說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早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節日起源傳說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傳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的歷史

湯圓是應時必備的節日食品,當然不可無詩。宋代人也寫了一些詠湯圓的詩。南宋女詩人朱淑真就有一首《圓子》詩:「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縱有風流無處說,已輸湯餅試何郎。」所謂「雞頭肉」者,形容其嫩也。唐玄宗李隆基就曾讚歎楊貴妃之乳為「新剝雞頭肉」。

南宋文學家周必大也有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歸味,灶婢詫新功。星爛烏雲裡,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清代浙派代表詩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詞》就是一首詠元宵的詩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據說,清末明初還流傳袁世凱和元宵的故事。說的是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凱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