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 正月十五有哪些風俗習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 正月十五有哪些風俗習慣

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 正月十五有哪些風俗習慣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春燈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傳說

傳說一:很久遠的時候,天帝要懲罰錯殺他喜愛的神鳥的人類,他善良的小女兒怕無辜的人們受到牽連,暗中提前告知:人們唯有齊心協力,想出應對的方法才能躲過這次浩劫。後來有個老人家想出一個辦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在正月十五晚上,天帝看到人間一片火光,響聲震天,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平安躲過一劫。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花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二: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想投井。東方朔搭救後問明原因,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便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便在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瞞過玉帝。正月十五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也在那天晚上與家人團聚了。

元宵傳統習俗

吃元宵

元宵節總是要吃元宵的。元宵節吃元宵始於宋朝,不過當時元宵叫「浮圓子」,到明朝才稱「元宵」。元宵又叫湯圓。據說袁世凱稱帝后,認為「元宵」就是「袁消」,於是下令改「元宵」為「湯圓」。過去每家做元宵、吃湯圓,意在新的一年中祈福全家團圓、和睦、幸福。近千年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製作越來越精緻美味多樣。

賞花燈

賞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元宵節民間又被稱為「燈節」。元宵賞花燈的風俗也起自漢朝,到了隋唐時賞花燈更加興盛,唐玄宗時規定觀燈為三夜,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發展成盛大的燈市,還建立高大的燈樹、燈輪,甚至燈樓。到宋代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也延續五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充分體現出這一盛景。明代時賞花燈習俗達到頂峰,明規定正月初五張燈,正月十五落燈,要連續賞燈十天,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明時增加了戲曲表演,元宵節逐漸演變成內容豐富的節日習俗。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三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在這時除燃燈之外,還放鞭炮煙花助興。

元宵節賞花燈自然少不了燈謎。燈謎始於南宋,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捲簾格、白頭格、徐妃格等等一百餘種。猜燈謎,直到今天依舊是元宵節一景。

偷菜日

元宵節也是偷菜節,又稱偷菜日,是流行於中國某些地方的傳統習俗。是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也就是元宵節那一天。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像活了一樣,民間以此習俗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迎紫姑

迎紫姑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紫姑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像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踩高蹺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不過小編在此要給出友情提示:若非專業演員,請切勿模仿表演,以免受傷。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