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元宵節有哪些有趣的習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上海元宵節有哪些有趣的習俗

有趣的習俗

掛紅燈

掛紅燈是老上海元宵節的習俗,在那喜慶的夜晚,家家戶戶都掛上紅燈,孩子們更是手提綵燈,在街上玩耍。

金山、松江地區元宵夜,有人在田間揮野火,有人把燈籠簷前掛。有人上街舞龍燈,有人出行 「串馬燈」。嘉定農家正月半吃的餛飩叫做賀年羹,又以麵粉團捏成缸甏等狀蒸煮,稱為「蒸缸甏」,看 「缸甏」潭內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青浦有些人家愛吃用薺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塗羹,寓意太平無事糊里糊塗過一年。

  扛三姑娘

滬郊農家有元宵節「扛三姑娘」 「迎紫姑」習俗。「紫姑」俗稱「坑三姑娘」,是傳說中的「廁神」,即用一隻淘米籮,籮上插一隻銀簪,由幾個姑娘「通神」邀請田角姑娘、場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籮或畚箕下縛一隻筷,由二人扶著,讓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寫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婦女參加。詢問吉凶禍福,是一種迷信活動。

走三橋

元宵夜,吳淞等地還有「走三橋」風俗,婦女結伴相行,或拖兒攜女,或挾持嬰兒衣衫走過三座大橋,認為可實現一年保平安,求生貴子,祈祝幼兒祛病消災等願望。滬地鄉村亦有「卜流花」舊習,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鍋水中,穀物爆開粉碎為末,是大好徵兆!據說元宵之夜少女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此時,天空一輪明月、皎潔如玉,地上一片燈火,良辰美時,此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貌。

舞龍舞獅

元宵節大街上有舞龍燈、戲獅子等表演,龍燈分金龍、青龍、白龍。舞龍燈邊行進,邊翻滾,舞者如癡,觀者如雲。豫園元宵燈會精彩紛呈,《瀛壖雜誌》記:「上元之夕,羅綺成群,管弦如沸,火樹銀花,異常璀璨,園中茗寮重敞,遊人畢集……遠近亭台,燈火多於繁星,爆竹之聲纍纍如貫珠不絕,藉以爭奇角勝。」

地方食俗

上海縣農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圓子,黃、綠、紅三色兆豐年;或做12只大圓子,用手指在圓子頂端撳出潭印,蒸熟後看潭中積水多少,以卜當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愛吃謝年的「收心餛飩」,入夜,寺廟前高懸七層至九層紅燈,農人手持火把走在田頭「調火龍」,唱:「花三擔,稻六石,赤米綠豆收兩石」,祝禱豐收;他們還點燃田邊茅草,俗稱「炭茅柴」。

南匯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圓子,中午包餛飩,夜裡,孩子們玩「炭茅蕩」,舉著火把繞著自家的田頭邊跑邊喊一些祝願自己家種的莊稼比別人好的話。寶山的桶形天燈別有情趣,點燃油燈,帶著人們美好的祈願冉冉飄向深邃的夜空……奉賢元宵夜,農家點燃天香蠟燭,祥瑞之光可兆豐年。此地做的湯圓大不同,花包形稱「花包圓」,稻堆形稱「稻堆圓」,寓意糧棉大豐收。崇明地方糯米繭團形狀巧,兩頭大來中間小,元宵中午,包的餛飩叫 「兜財」,下午,用筷子插上繭團,放置田頭,祈求豐收,叫作「齋田頭」。

上海人過元宵的步驟

第一步 去老字號吃最地道湯圓

南方的湯團與北方的元宵名字有差異,做法也不同。湯團是搓出來的,而元宵是滾出來的。老街湯團久煮不爛的關鍵在於糯米分的調和,太濕則無法成型,太干則一煮就裂。揪一團雪白粉嫩的糯米,捏成凹型,放入事先搓好的黑洋酥球;再將糰子搓攏,放入干的糯米粉中滾一圈,以免湯團表面接觸空氣而收干。這樣,一個胖嘟嘟圓鼓鼓的老街湯團就完成了。煮熟後咬上一口,柔軟的糯米包裹著噴湧而出的黑芝麻漿,讓人不捨得停嘴。

要注意的是買生湯團回家煮,必須沸騰較長的時間,將湯團的皮完全煮透。另外豆沙、鮮肉餡的保存期限較短,建議當天食用;而黑洋酥的相對就會長,可以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一段時間。

第二步 到城隍廟豫園看元宵節燈會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賞燈的美景良辰元宵節已近到眼前,不妨去申城最具中國年味兒的豫園商城擠擠人氣、沾沾喜氣,祈福一年安康好運氣。古色古香的飛簷翹角,五顏六色的民俗燈海,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給你最有味道的元宵燈會。

第三步 在弄堂里拉兔子燈

兔子燈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寧都縣。寧都的燈綵絢麗多姿、品種繁多,「兔子燈」是寧都燈綵中的一種。點燃「兔子燈」的「過燈」是一年一度每家每戶都要參加的大型活動,「過燈」是用彩紙紮成的母子兔子形狀的燈點燃後,在村莊、祠堂、各家各戶巡遊。

「過燈」的民俗興於唐朝,人們把兔子視為吉祥之物,兔子燈所到之處就意味著把吉祥和好運送到了那兒。人們沿用這一吉祥物來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們所祈求神靈保佑,期盼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美好願望。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