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的由來,大雪節氣的來歷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大雪節氣

大雪的由來,大雪節氣的來歷

大雪的由來,大雪節氣的來歷

「大雪」節氣,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也有個別年份的6日或8日)。太陽黃經達25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範圍也廣,故名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東北、華北地區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幾毫米,西北地區則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類時,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

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見,大雪節氣是表示這一時期,降大雪的起始時間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嗚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人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為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還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農諺。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遼闊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降至-10℃,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0℃以下。在氣候正常年份,黃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區已有積雪出現,冬小麥已停止生長。大雪以後,江南進入隆冬時節,各地氣溫顯著下降,常出現冰凍現象,「大雪冬至後,籃裝水不漏」就是這個時間的真實寫照,但是有的年也不盡然,氣溫較高,無凍結現象,往往造成後期雨水多。江淮及以南地區小麥、油菜仍在緩慢生長,要注意施好臘肥,為安全越冬和來春生長打好基礎。華南、西南小麥進入分櫱期,應結合中耕施好分櫱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溝排水。這時天氣雖冷,但貯藏的蔬菜和薯類要勤於檢查,適時通風,不可將窖封閉太死,以免升溫過高,濕度過大導致爛窖。在不受凍害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保持較低的溫度。

大雪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和低溫的預報,注意防寒保暖。越冬作物要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凍害。注意牲畜防凍保暖。

大雪節氣的氣候特點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中國遼闊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降至-10℃,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0℃以下。在氣候正常年份,黃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區已有積雪出現,冬小麥已停止生長。大雪以後,江南進入隆冬時節,各地氣溫顯著下降,常出現冰凍現象,「大雪冬至後,籃裝水不漏」就是這個時間的真實寫照,但是有的年也不盡然,氣溫較高,並無凍結現象。

大雪節氣的民間習俗

大雪時節,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長,因而有農諺「大雪小雪、煮飯不息」等說法,用以形容白晝短到了農婦們幾乎要連著做三頓飯的程度。俗話說「大雪紛紛是旱年,造塘修倉莫等閒」。此時人們還要加緊冬日興修水道、積肥造肥、修倉、糧食入倉等事務。婦女們則三五成群,扎堆做針線活。手藝之家將主要精力用在手藝上,如印年畫、磨豆腐、編筐、編簍等賺錢補貼家用。

大雪以後氣溫逐漸變冷,人們屋裡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紛紛穿上冬裝,防止受凍,出現凍瘡。魯北民間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門,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紅薯粥度日。此外,逢下雪到戶外賞雪、堆雪人也是此時常有的景致。

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做「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醃製「鹹貨」。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後,塗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覆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將醃出的滷汁入鍋加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晾乾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鹵,再壓上大石頭,十日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簷下晾曬乾,以迎接新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