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由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由來

屈原,名平,楚國的貴族,曾任過左徒,三間大夫(官名)等職。他博聞強識,善於治政,嫻於辭令,有改革楚國貧弱局面的志願。當時楚國屢遭秦國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屈原站在楚國人民的立場上,為使國家免於滅亡,堅決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但楚懷王昏庸無道,不接受屈原富有遠見的政治主張,被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優慮成疾,不久便客死於秦國。這一消息傳到楚國,忠貞的屈原悲憤已極,上書剛即位的頃襄王,望其近忠遠奸,選將練兵,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同樣昏庸,聽信公子子蘭、上官大夫等妒賢嫉能的貴族集團的誣陷、讒謗,把屈原驅出N都,流放江南,長達十年多。放逐期間,屈原寫下了抒發自己優國愛民情懷的著名詩篇《離騷》。這時楚國已日益衰弱,一天天走向沒落,秦國見滅楚時機成熟,在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國的國都—郭都(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秦軍進犯,國都淪喪,失地千里,百姓慘遭塗炭,屍橫遍野。屈原目睹這些慘景,痛不欲生,救國的理想徹底破滅了,在極度優郁、悲憤、絕望的情況下,寫下了《哀鄭》和最後遺作《懷沙》。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屈原滿懷祖國淪亡的痛苦,含悲飲恨,懷抱石塊,縱身跳入滾滾的淚羅江(在今湖南省境內)殉國。

傳說,廣大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屈原,在他投江後,當地百姓怕江裡的蛟龍傷害屈原的屍體,便在岸上敲鑼打鼓,驅趕蛟龍,人們還把糯米投到江中,為的是蛟龍吃了粘軟的糯米會把嘴粘住,避免吃掉屈原的屍體。江中漁夫聞訊從四面八方划船趕來打撈屈原的屍體。在打撈的過程中,有一位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枉裡,為的是藥昏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的屍.身。

不一會兒,水面上突然浮出一條藥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原穿的衣衫。人們為解心頭之恨,就把這條幾丈長的蛟龍拉上岸,剝皮抽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圍觀的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後來人們就用包粽子、賽龍舟、灑雄黃酒、系五色絲等活動來紀念屈原。

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傳說經過南北朝、宋朝等時代的演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幾乎可以達到統一認識的高度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長期飽受戰亂之苦,渴望政治的清明和社會的安定,因而對這位古代卓越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懷念,所以在當時五月五日端午節紀念屈原成為南北各地廣大群眾一致認同的說法。到了北宋,朝廷經常遭受遼、夏等國的侵擾,為了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皇帝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正式規定端午節為全國性的紀念日,傳諭全國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實際上香囊可以驅瘟辟邪)。因此,自宋以後,端午節已經成為緬懷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和驅瘟辟邪防病衛生的綜合性的盛大節日了。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是一個民族性的節日

中國的節日與歐洲及西亞諸國的節日有著很大的不同。歐洲及西亞各國的節日大多直接源於宗教或受宗教的直接影響。

如基督教的聖誕節、復活節、降臨節、大齋節、謝肉節、感恩節;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宰牲節等等,其活動內容及傳說都與信奉的宗教有密切的關係,並且節日裡要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活動,活動的場所多集中於教堂、清真寺等,節日活動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我國的民族節日,特別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大民間傳統節日,都與宗教無關,它們的產生和演變,跟遠古的農業生產,祖先祟拜和原始禁忌有著密切的關係。

端午節是一個實用性的節日

端午節儘管有許多很不科學、甚至帶有迷信性質的活動,但是在廣大的民間,卻認為它具有實用性的內容,也就是說,端午節的一切風俗活動都是在為爭取生存、發達興旺、吉利平安的前提下進行的。端午節的實用性,不僅在於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端午節本身在人們生活中發生著積極的作用,使人們獲得了實際利益。這種實用價值,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端午節的活動可以有助於健康,避免疾病,延續子孫,繁衍後代。如插艾篙、掛菖蒲、飲(灑)雄黃酒、戴香包、浴蘭等風俗,都起到了驅瘟避疫的作用,對淨化環境、增進健康起到良好的衛生作用。

二是端午節的活動可以增強體質,活躍文化生活,使人們增加生活的情趣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如龍舟競渡、走馬射柳、散步、登高以及少數民族的賽馬、歌舞等活動,都直接地表現了這方面的作用。這是和人們追求康泰、調劑生活、增加情趣、娛樂休息等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相一致的,前者是後者的具體表現形式。

端午節是一個傳承性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承性表現為節日起源及其龐雜的傳說。端午節追根溯源是源於龍的圖騰祟拜,這時我們的祖先是為了生存求得生命的保障。到了戰國後,尤其漢代以後,這種對生命的原始渴望漸漸演變成對生命價值的祟拜,於是屈原等歷史人物代替或者承傳了原來那種空洞、甚至虛無的對安全的渴求,由原來的企盼生的保障到渴求生的光榮和價值,這是歷史的跨越,表現了人性的進步。這種約定俗成、人人相襲、代代相傳的傳承性可以鞏固和強化中華民族的觀念,增強愛國熱忱,這是我們今天探討端午節的意義時應該加以確認的。如:龍的圖騰崇拜、「斷髮紋身」,是維繫中華民族的紐帶,它促使每一個中國人通過節日的慶典活動,耳濡目染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龍的傳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可以增強人們的愛國熱忱,並以古人為楷模,在一年又一年的紀念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成為一名符合中國道德倫理、人生價值觀念的中國人。儘管這種人文教育和歷史道德承傳是細微的、緩慢的,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端午節,將良好的中華民族傳統,慢慢地、一滴一滴地注人了中國人的血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