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掛鹹鴨蛋的風俗是怎麼來的 盤點端午節有趣的習俗習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端午節

端午節掛鹹鴨蛋的風俗是怎麼來的 盤點端午節有趣的習俗習慣

端午節掛鹹鴨蛋的風俗是怎麼來的 盤點端午節有趣的習俗習慣

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到端午節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為小孩,輕則發燒厭食,重則臥床不起。母親們紛紛到女媧廟裡燒香磕頭,祈求消災降福。女媧找瘟神論理:「今後不准許你傷害我的嫡親孩兒。」瘟神自知不是女媧的對手,便問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女媧一笑:「每年端午節,我讓我的嫡親孩兒在胸前掛上一隻蛋兜,不許你胡來。」

從此,端午節掛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每到這天,母親們便將鹹蛋煮熟掛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後來,掛蛋習俗發展為相互送蛋,為送蛋送福氣之意。民間還有結婚、生小孩、滿月送「紅喜蛋」,上岳母家送皮鹹蛋等習俗,都是圖個吉祥圓滿。

盤點端午節有趣的習俗習慣

捉蛤蟆、採茶

端午節的風俗很多,有的地方的人們,除前面介紹的外,還有捉蛤蟆、採茶。端午節這天,早早起來,到河邊、池塘邊捕捉蛤蟆,然後再向蛤蟆嘴裡吹進一錠墨,再將蛤蟆帶回家,懸掛在屋樑上、或其他背蔭的地方,慢慢晾乾,做成「蛤蟆錠」。這是一種具有消腫、清熱、解毒效益的外用藥。小孩子起癢腮(腮腺炎,一種傳染病)或人們身上長什麼腫癰疙瘩,塗抹上一些研成末的蛤蟆錠,漸漸會消腫祛炎。有意思的是,到了端午節這天,蛤蟆好像知道人們要捉拿它們似的,都紛紛躲起來了,就好像七月七早晨看不到喜鵲,據說是為牛郎織女會面搭橋的傳說一樣。於是,人們便總結出「蛤蟆躲端午」這句俗語。其實,蛤蟆躲藏起來是氣候變化引起的。

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端午節這一天,有早晨採茶、散步的習俗。茶樹生長在南方,南方人可採茶。在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沒有茶樹,但人們也要在端午節時自己采制山茶。端午節早上,有些人將能吃的嫩樹葉、嫩灌木葉、嫩中藥葉(如構祀)採來,經過幾一燕幾晾,陰乾後就是農家自製的端午茶葉了。這種茶葉雖不能和龍井、鐵觀音、碧羅春等名茶相媲美,但喝起來倒也清新飄香,蠻有味道的。

送瘟神

送瘟神習俗也就是送走人們厭惡的「瘟神」,這種習俗有歷史淵源,也包含著不同的民俗禁忌。這種禁忌、祭祀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

神與人一樣也有善惡之分,在許多的惡神之中,瘟神是人人憎恨的「眼中釘」。由於古代烈性極強、傳染性極快的瘟疫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所以人們對傳播這些疾病的惡鬼深惡痛絕。

不過,由這些惡鬼充當的瘟神歷代有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說,瘟神這一職位歷代不斷更換。

傳說中,第一代瘟神由顓頊帝的三個兒子充當,《搜神記》卷一六記載:「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於是,正歲命方相氏,帥肆儺以驅疫鬼。」這就是說,顓頊氏的三個兒子都干了瘟疫鬼這同一差事,他們分佈在不同的地方,行兇作亂,給人們製造了不少麻煩,成為驅逐遣送的對象。晉代以後,隋唐時民間有以趙等為五瘟神之說,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這五瘟是「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他們分別「身披無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勺子並罐子,一人執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錘,一人執火壺」。當年,隋煬帝覺得對他們毫無辦法,於是將他們封為將軍,五月五日作為規定的祭祀時間。後來,道教將這五瘟神作為匡復真人的部將,這樣,五瘟神就歸入了道教的神系。

貼掛朱符

古時候,尤其是自宋朝以後,在端午節有不少地方的道士,沿門兜送朱符—即畫有天師、鍾馗、財神、姜太公像及畫有聚寶盆、搖錢樹的中堂,辟五毒的符咒並蓋有朱印的黃紙。因上有朱紅的印章,所以才叫「朱符」。據傳,貼掛朱符可以鎮妖祛邪。所謂「朱印」即是指地方的官印。古人認為,巡撫、知府、知州、知縣等地方官的印有一定的降妖伏魔的威力,他們統管著老百姓,他們使用的印是其權力的象徵,哪怕是妖魔見了也會懼之三分。而威力最大的「朱印」是帶有「靈」字的官印,如安徽的靈壁、河北的靈壽、河南的靈寶、山西的廣靈和靈石、甘肅的靈台的官印。因此,有些道人要想方設法買通掌管印信的地方官吏,把這些朱色大印蓋在印有鍾馗、天師等神像上和寫著「天師之寶」的黃紙上,製成「朱符」,於端午節前高價到處兜售。

拉露水

在一些地區如山東膠東一帶還有一種獨特習俗,就是拉露水。 在端午節這天一大早,人們紛紛拿著毛巾等物到野外野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沾取野草上的露水,然後再用毛巾給小孩子擦臉,據說可以治眼病。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這一習俗也是一種採藥之俗,已有非常久遠的歷史。 早在周代,就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的做法,屈原的枟楚辭樺中也有「浴蘭兮沐芳華」的詩句,說明此種習俗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端午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 孩子們帶著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手巾拉草葉上的露水洗臉。 大人則牽著牲口,到溝邊夼旁,一邊拉露水洗臉,—邊看牲門啃嫩草,據說牲口吃了端午帶露的嫩草,不得雜病。 舊時,溝夼都歸私人所有,平時任何人不得放牲口,但端午例外,不論牲口吃了誰家地堰夼邊的草,都不計較。 有些人還把沾濕的毛巾帶回家中,給不能出門的老人擦臉、胳膊和脖子等處,說是擦了不會生瘡。 有些地方則是到麥地里拉露水,天剛濛濛亮,大人們(多數是婦女)便帶著孩子來到野外的坡地裡。 這時的麥子已有一尺多高,綠油油的一片清新。 大人們用手絹在麥苗或青草上拉來拉去,不一會兒,手絹就濕漉漉的了。 大人便用這被露水打濕了的手絹給孩子洗手、洗臉。 給孩子洗完後,大人也要洗。 特別是婦女們洗得十分認真,據說,用露水洗過的肌膚,會更加細嫩,青春永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