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節怎麼讀 盂蘭盆節的起源與含義
盂蘭盆節怎麼讀 盂蘭盆節的起源與含義
盂蘭盆(yu lan pen)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烏藍婆拏。盂蘭,譯作「倒懸」(人被倒掛),盆是指供品的盛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通過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西晉時,《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中國廣為流傳。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
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奠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台誦經念文,作水陸道場,放焰口,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盂蘭盆節要供養三寶:
其一是供養佛,我們現在不能見佛,只能供養佛像,在佛前像燒香禮拜、供果供花等就是供養佛。
其二是供養法,我們禮拜佛經,讀誦佛經,愛護佛經,流通佛經,等等都是對佛法的供養。
其三是供養僧:我們到寺院捐香火錢,供齋給出家人,送衣服送醫藥給出家人等等,就是供養僧。
供養三寶,根據《大智度論》卷十四說有三種佈施方法:
第一是財施,以世間種種珍寶、金銀財物等來莊嚴壇場、護持正法。
第二是法施,意指深入經藏,信解受持,流通法寶,利益群生。在《菩薩善戒經》卷一亦提到說幫人寫經或助印經書,亦是一種佈施;又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包括了以身作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鎮、癡之外,同時還要代眾生苦,勤修善根,可謂是自覺覺他,覺行才能圓滿。
第三是無畏施,是指為了護持佛法,堅持真理,不惜生命,衛護聖教。
盂蘭盆節供養三寶,是一種難捨能捨的修行,亦是感恩三寶的一念恭敬心,更是廣種福田的大好因緣。供養三寶每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責任,因為清淨莊嚴的佛寶能啟發眾生的法身慧命;三藏聖典的法寶,能破邪顯正,源遠流長;與世無爭的僧寶能住持聖法,利樂有情。
三寶是行者的指南,眾生在無明中須要佛法來破除愚癡黑暗,點亮心中久已熄滅的慧燈,導向那清淨安樂自在的覺岸。因此,我們時常要發心建寺安僧,護持道場,接引初機,指點迷津。供養佛像、經典法物、香花燈燭等等,以此莊嚴梵剎;提供臥具、衣服、湯藥等物來護持僧眾,是為了承繼法身慧命,度化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