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怎麼過
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也稱施孤、鬼節、齋孤或地官節,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十五日,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節日習俗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七月半」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道教的說法。東漢後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之日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元節怎麼過
在唐朝,中元節皇帝也會下敕,三日內諸州百姓禁止宰殺漁獵,信奉道教的百姓在這一天也會吃素,希望用這些功德能夠回向給自己的先祖,希望他們能夠得到超拔。
在佛家盂蘭盆節,在這一天的時候,信徒們都會將百味美食虔誠恭敬地來供奉十方諸佛、大德、僧眾,希望以此功德能夠超度所有的三惡道的苦難眾生。
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民間中元節也會有很多的儀式,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祭品,比如說各種素菜、各種紙做的衣服還有財寶等,用來燒祭給先祖。各地還有布田、放水燈等各種活動,都是用來祭祀自己的先祖。
中元節的節事活動
1、燒街衣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地府鬼魂返回陽間跟親人團聚的時候也有很多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會湧到陽間,所以要點香、燒紙錢給他們,免得怨氣太重了。
人們會在傍晚帶著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2、放天燈
鬼節放天燈的意義一是把自己家霉運帶走,帶得越遠越好。二是為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3、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泊。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4、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5、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6、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十五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過中元節有什麼意義
古人祭祖,或多或少有向祖先祈求保佑的意思。都說咱們中國人的信仰複雜功利,但對祖先的信仰這是一以貫之的。不過這種求祖先保佑的想法,在今天的這個時代,尤其是在年輕人心中已經越來越淡了。
更多的時候,除了對祖先有所求之外,更多的時候人們祭祀祖先,主要還是表達一種對逝去的親人的懷念之情。剝開種種宗教的、神怪的儀式外衣,這種對親人的思念,我覺得才是祭祖活動的核心情緒。而這,也恰恰是中國人孝道的重要要求。
同時,在今天的很多農村,祭祖活動通常是以家族為單位的集體活動。有學者把如今的農村稱為「衰敗」的農村,主要是因為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平日裡親族的聯繫也越來越少。藉著祭祖的機會,讓整個家族的人都盡可能的聚一聚,也是如今祭祖活動的一項重要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