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關於中秋的詩句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中秋節

古人關於中秋的詩句

古人關於中秋的詩句1:

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朝代:宋代

作者:吳文英

原文:

雁邊風訊小,飛瓊望杳,碧雲先晚。露冷闌干,定怯藕絲冰腕。淨洗浮空片玉,勝花影、春燈相亂。秦鏡滿。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萬里嬋娟,幾許霧屏雲幔。孤兔淒涼照水,曉風起、銀河西轉。摩淚眼。瑤台夢迴人遠。

鑒賞

「雁邊」三句,月未升之景。「飛瓊」,月亮的別稱。此言從天邊隨風隱隱約約傳來遠去的雁聲,天上的瓊樓玉宇——月亮還不知在什麼地方,青天碧雲卻已漸漸轉入昏暗。「露冷」兩句,遙想愛人賞月情狀。言中秋的夜晚已有涼意和寒露,所以如果伊人伏在欄幹上等待月出,她潔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恐怕會被欄幹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顫顫的難受。「淨洗」兩句,述月出。此言圓月終於從東方升了上來,頓時天空中明亮如晝。浮雲似洗,如片片白玉般鑲於月邊。明亮的月光勝過了地上的燈光,兩相掩映在花叢之中,使人分不清哪是花影,哪是月影,哪是燈影。「秦鏡滿」三句,既結束上片稱讚月圓,又啟下片之離愁意。言到了中秋節,天上的月亮最圓滿,但人世間的八月十五隻是秋天的一半。詞人因秋已過半,人在瓜涇卻仍舊未能與愛人相聚,而倍感離別之苦,所以反而怨恨起圓月不肯為離人著想也作半圓狀,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上片扣題「瓜涇度中秋夕賦」。

「每圓處」三句是說:每月月半我們都能見到這個圓圓的滿月,為什麼世人都說今天中秋晚上的月亮顯得更為圓滿呢?本來天上月兒圓,世間人團圓都是大喜事,而如今我卻是遠離伊人,羈旅瓜涇,寂寞對圓月,更增添了許多煩惱,所以我對月悲歌,臨風洩怨,渲洩著心中的離愁別恨。「萬里」兩句,詞人說:普照人世的圓月呀,不知您在天上將會被多少雲霧遮隔?由此想到自己羈旅他鄉,也不知會遭受到別人多少欺凌?「孤兔」四句。言自己獨賞明月不覺迷糊睡去。當曉風起時,才從夢中醒了過來,他擦拭著因夢而流淚的雙眼,抬頭望去,銀河已經西斜,孤零零的圓月卻仍舊清光瀉地照耀一切。詞人記起夢中曾與愛人相聚,但醒後才知是一場空歡喜,這種孤旅客中的淒涼景況,怎不叫人興一大哭啊!下片憶愛人、歎離愁。

古人關於中秋的詩句2:

念奴嬌·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簡析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中秋,蘇軾在黃州時寫的,當時作者仍在被貶滴之中。

萬里無雲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對廣闊的天空和皎潔的月亮,引起了無限的幻想,聯想到現實社會的醜惡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嚮往那虛無縹緲清靜自由的生活。這正是作者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寬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表現出對自由生活、美好現實的追求。

這首詞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大膽創造,富有浪漫主義想像,能喚起讀者的聯想,獲得豐富的美感和無窮的詩意。

古人關於中秋的詩句3:

秋宵月下有懷

朝代:唐代  作者: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1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2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裡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光亮,隨著捲起的門簾飛進了房間。鄰杵夜聲急,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裡顯得那麼清晰急躁。現在回想,已是無言,唯有對著明月許願:請在每個灑滿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為每一滴月光,都帶著我的思念。

註釋

未:不

槐:窗

聲:深

創作背景

孟浩然出生於公元689年(武後永昌元年)。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

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鑒賞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湧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