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分少數民族過中秋節的獨特風俗
中國部分少數民族過中秋節的獨特風俗
中秋節是中國全民性的重大節日,不但漢族過中秋節,侗族、苗族、壯族、傣族、黎族、滿族、朝鮮族、高山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但風俗各異。
雖然各民族的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都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願望。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畬族把這天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畬族的獨特習俗。中秋歌節不但要陪客唱,還要集中到縣城去對歌。對歌的時候,男女各站一邊,女的還特別喜歡擠在一起,不參加唱歌的婦女,也要和歌者擠在一起,以壯聲勢。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壯族習慣在中秋之日於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
台灣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麗的民族服飾,齊聚在日月潭邊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遊戲。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到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對歌,未婚青年趁機尋找未來的伴侶。
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團聚後,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吐露愛慕之情。
國內中秋節的趣味風俗
中國民族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各不相同,一般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獨特的中秋習俗。
中秋正逢各種果子成熟上市,是個果子秋,老北京人直接稱它為「果子節」。
在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
河南人極為重視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新禾入廩,遊子當歸,閤家團聚。如有家人身居異鄉,必在賞月時致以懷念。老人們向兒孫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共享天倫之樂。河南開封鐵塔燃燈是中秋的一項重要活動。
在山東,有的地方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即墨等地除了祭月之外,還上墳祭祖。
江蘇江南一帶的民間,中秋節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除中秋愛吃月餅外,還多吃金陵名菜桂花鴨。
在山西,有的地方在中秋節,老百姓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花色花樣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的只限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兒童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
各種趣味盎然的中秋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