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秋節的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很重視這個秋節。由於這一天正好處於秋季當中,所以叫中秋節,又叫仲秋,團圓節、八月節等。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明北宋時候已經出現這種圓形似月、內含美餡的食品。相傳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壓迫,要舉行起義,由於統治者監視嚴密,不能公開約會,於是利用中秋節各家都吃月餅的機會,在餅餡中藏著寫有約期起義的小條子,廣泛分送,大家就如期響應了。
喝桂花蜜酒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廠是上海人在中秋節飲食風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僅作為觀賞花木和芳香樹種,有供人觀賞和享受價值,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援北斗兮酌桂槳」,「奠桂酒兮椒槳」,屈原《九歌》中的詩句,表明我國很早時候起就用桂花釀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後,店肆中賣桂花酒的生意總比平常好得多。上誨人喜食掛花,將桂花作為食品製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香於密封容器中,或者在製作糕點時,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食湯山芋、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俱美。還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喜蜜滋算命)
祭月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蕩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燒香斗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鬥,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紮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台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紮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鬥。
青苗會
在農村,中秋節祭祖,往往幾家合在一起行事,這在舊俗中叫做「青苗會」。農民還將中秋天氣和年中收成等聯繫在一起。據說中秋月明,則來年歲熟,寶山縣有諺語:「中秋月朗來年熟。」如果中秋夜多雲或雨而不見月亮,會影響到第二年的元宵,說是終宵雨雪,燈節也會大為減色的。上海縣、嘉定縣有諺語:「雲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奉賢縣的諺語則說:「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燈。」
中秋節祝福語
中秋節的詩詞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