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中秋佳節的風俗習慣
吃月餅
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燈
燃燈以助月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繫於竹竿之上,瓦簷上、露台上等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賞月
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綵樓,好游者則或登於山、或泛於水,而又必備核餚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
吃鴨子
雲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麼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
第一種說法:嫦娥奔月
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並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嫦娥知道後為拯救蒼生免受后羿永遠的統治,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第二種說法:源於唐太宗李世民
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討伐北方的突厥,歷盡艱辛大舉進攻數次後,終於在當年的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麵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後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就有了以後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第三種說法:源於元末明初
相傳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八月十五起義。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今天,月餅還被用來當作禮品贈送親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食俗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後,性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