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閩南地區傳統習俗有哪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中秋節

中秋閩南地區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秋閩南習俗

博餅,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傳承且特有的中秋傳統民俗活動,除了賞月吃月餅之外,閩南地區的人民更喜歡用博餅來共度中秋佳節,而博餅的規則和方法又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難度有點大,今天就一起來瞭解一下博餅,這個閩南特有的習俗。

中秋博餅是廈門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遊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在閩南南安、晉江、石獅、安海有些鄉鎮也流傳著的中秋節奪狀元餅的習俗,其玩法與規則基本相同。在廈門,中秋賭餅也已成為一種商業活動和大眾遊戲[1]。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福建風物誌》記載:在廈門、金門一帶,及泉州、漳州部分地區,中秋節有「奪狀元餅」的習俗。在台灣中部和東部地區的一些城鄉,至今還流行中秋博狀元餅的習俗。廈門特有的博餅活動帶動了對岸的金門縣,金城鎮吳厝社區發展協會每年慶祝中秋社區聯歡晚會,都有博狀元餅大賽。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習俗

分享、饋送「團圓餅」

中秋節令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為「團圓餅」。中秋時節正是收穫的季節,人們為了加強家族、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繫,互相饋贈禮物,月餅就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信物與吉祥的象徵。

月餅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蘇東坡曾有詩贊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但從文獻記載看,當時的節物重在賞新,如嘗石榴、棗、栗、桔、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還沒有將月餅作為重要的節令食品。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大概始於明朝。

家人團聚

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

因為家族生活的關係,中國人有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繫,從而較早形成了和睦團圓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員的團聚成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節日就為民眾的定期會聚提供了時機。在傳統年節中都不同程度地滿足著人們團圓的要求,如除夕的「團年」、重陽的聚飲等。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特別的「團圓節」。宋人的團圓意識已與中秋節令發生關聯,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闔家共賞圓月,就是體現了這一倫理因素。

祭月拜月,慶祝豐收

唐宋時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娛樂性節日,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玩月。明清時期節日性質發生變化,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更關注月神的神性意義,以及現實社會人們之間的倫理關係與經濟關係。中秋是豐收的時節,人們利用中秋節俗表達人們對豐收的慶祝。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