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重陽節是什麼日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重陽節

9月9重陽節是什麼日子

9月9重陽節介紹

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有關重陽節登高的傳說

相傳的東漢時期,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人,一家老小守著幾畝薄田,勤奮耕作,日子雖不算好,半菜半糧也可勉強度日。誰知,這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的人們都病倒了。輕的不能起床,重的丟了性命,屍骨遍野,赤地千里,桓景的父母也在這年病死了。

桓景聽老人們講,汝河裡住著一個瘟魔,每年都要上岸禍害人們,它走到哪兒就把瘟疫帶到哪兒。桓景病好後,決心訪仙求道學習法術,斬卻瘟魔為民除害。

費長房拿來一把降妖青龍劍,教桓景練開了劍法。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普渡眾生。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師父說完,用手一招,古柏上的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眾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說了。到了九月九日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分給每人一片茱萸葉子,說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讓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在山上安排好,就帶著降妖青龍劍隻身下山,回到村中,等待降妖。

不一會兒,汝河裡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他走千家串百戶不見一人,忽然看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他竄到山下,只聞得酒氣撲鼻,茱萸濃香鑽入肺腑,他不敢近前,又回身轉向村莊。桓景見瘟魔撲了過來,急忙從藏身處出來,持劍迎了上去。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不過他,拔腿就逃。桓景「嗖」地一聲,把降妖青龍劍對準瘟魔拋了出去,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刺過,瘟魔撲到在地死去了。

自此以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人們為了感激桓景為民除害,仍在每年九月九日佩帶茱萸,製作菊花酒,登高,作為一種習俗活動保留下去,時代相傳。有的地方無山可登,就用「糕」來代替登高,稱為重陽糕。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喝酒介紹

重陽節喝菊花酒更好。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於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於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繫,並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

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閒居》詩序中寫到:「余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魏晉之後唐代也盛行飲菊花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云:「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菊花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繫。

當然茱萸和菊花並不是完全分開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夢梁錄》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姑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可見除了飲菊花酒之外還有簪菊花的習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頭上之外還可以吃,也可以佩帶於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等。這種習俗後來發展成各種變俗,如重陽節在門窗上掛菊花枝葉或貼剪紙,或者把綵繒剪成茱萸、菊花形狀來相贈佩帶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