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臘八節,臘八節與佛教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臘八節

佛教臘八節,臘八節與佛教

一、臘八節是哪個教派的節日

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的節日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佛教「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二、臘八節和佛教有哪些聯繫

據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棄位出家,經過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身體變得極度瘦弱。終於覺悟到:世間的人們追逐物慾,忱迷於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無法達到解脫;而一味的執著於苦行,只是使肉體上受苦,也是徒增對於身的執著,也是沒有辦法證悟的;只有捨棄苦樂二邊,才能進趨大徹大悟的菩提大道。於是,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素日裡看見釋迦牟尼如此虔誠苦修,心中甚是感動敬佩。這時見釋迦牟尼已願受願,忙選擇肥壯的母牛,入河洗浴乾淨,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之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如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時至臘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臘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此,臘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臘八節既由此而來。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休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響,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三、臘八節詳解

臘,本是祭祀的名稱。《辭源》上說:遠在周朝的時候,就把臘與大蠟各為一祭。臘祭祖先,蠟祭百神。《說文》云:「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鍇註:「臘,合也。合祭諸神也」。段註:「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十二月者,丑月也,漢仍秦制,亦在丑月。而用丑日,則漢所獨也。」由此一段文字可知,臘是指在十二月行祭。又《辭源》說:「按周以農曆十月為歲終之月,故臘在孟冬。漢後行夏歷,以十二月為歲終之月,故臘在十二月。」所以農曆十二月,以是月臘祭百神,故謂之臘月。

若更往上追溯,則在我國三代之時已有關於臘的記載。《廣雅》曰:「夏曰清祀,段曰嘉平,周曰大臘,亦曰臘,秦更名嘉平」。正義:「十二月臘日也,秦惠文王始效中國為之,故雲初臘,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又《辭源》載:「《左傳》僖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註:臘,歲終祭眾神之名」。《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所以,臘月祭百神之由來已十分久遠了,後漸為我國民間風俗。

臘月初八為臘日,則出於南朝宗懍撰的《荊楚歲時記》云:「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乃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這是把臘月初八日作為佛教節日的最早由來。此種以金剛力士之威勢作為驅逐邪神,以佑護來年五穀豐登,平安吉祥作法,實援引自《呂氏春秋.季冬記》:「命有司大儺,旁桀,出土牛」。註:「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驅疫,謂之逐除是也」。此後,在每年的臘月二十日後,人們就到處敲鑼打鼓,藉作「送年」之表示。直至如今,每逢春節來臨的時候,人們總還是沿此舊習熱鬧一番,然而,臘月也是古人多惆悵之時。唐.無稹的《長慶集》二十二,西州復言長慶四年元日郡齊感懷見寄詩:「臘盡殘銷春又歸,逢新別故欲沾衣。」杜甫的《杜工部詩》卷五《白帝樓》云:「臘破思端綺,春歸得一金」。

佛教的臘八節

佛教自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入中國以來,逐漸地與我國固有的文化、信仰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臘八節也是在傳統的民俗上建立起來的。據載,十二月初八日是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日子。世尊成道之前,曾經過六年的苦行,形銷骨立。後以苦行並非是解脫的正因,於是他放棄了苦行,來到尼連禪河,沐浴了多年的積垢,接受牧女呈獻的乳糜供養,恢復了體力,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不斷地精進修行。他在沉寂中思維,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覺悟正法,成就佛道。因此,為紀念佛陀於此日成道而舉行的盛大的法會,稱為成道會、成道節、佛成道日、臘八會。束修百丈清規卷二,佛成道涅般條(大正四八,一一一六上):「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

在日本的禪林,為紀念佛陀的成道,則於臘月初一起,終止一切行事,除入廁、飲食外,悉以不起座,不橫臥睡眠為原則,至初八日黎明時始自起座,在釋迦像前誦大悲咒後乃至法會結束。這種方法叫做臘八接心或臘八攝心。所以,臘八,不只是佛陀的重要日子,也是影響世人思維的日子。因為,從這天開始,人世間有了佛陀法音的流布,世人也才能藉著佛陀覺悟的正法離苦得樂,轉凡成聖。

臘八粥的由來

早先有戶農家,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裡,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裡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伙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游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躂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著滿頭白髮,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裡糧缸米、櫃裡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裡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裡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裡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裡。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乾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臘八粥的傳說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四、臘八粥與佛弟子有何關係

那時候,一位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的王太子,因糾心於人生的種種困惑,決定放棄太子的榮華富貴,成為一個追求解脫的修行者。他以極高的學習能力和悟性,在很短時間內將道理和知識學習完畢。

接著他花費六年多的時間,以種種極端苦行方式,去體驗驗證他所學過的道理。六年中,他堅持不懈,常常絕食,強力地控制身體感官,甚至達到了停止口鼻呼吸、控制耳朵呼吸的狀態。

六年堅持這些行為的結果,使他一直只是在死亡的邊緣徘徊,而並沒有達成作為修行者的初心。極度虛弱的喬達摩,發現這樣嚴酷的苦行,並無益於他達到超越常人的境界。是否還有其他通往覺悟的方法?當他這樣思考的時候,極度虛弱的軀體似乎已經極大地阻礙了他重尋路徑的可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首先需要調理一下苦行致弱的身體。於是,他決定放棄絕食而攝入一些食物。就在這時候,一位牧羊女發現了這位極度憔悴瘦弱的修行者。她佈施給喬達摩一碗粥,一碗雜糧煮、配有少量羊奶的粥。後世稱這碗粥為乳糜供。

當喬達摩接受乳糜供調養恢復身體之後,到了菩提樹下開始探索新的解脫之道。不久,就是在臘月初八凌晨啟明星出現的時候,這位修行者究竟圓滿證悟了,天地間才有了佛陀。這位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的修行者,成為真正的聖人,被稱為釋迦牟尼佛。

牧羊女所供奉的那碗乳糜供其實就是佛弟子煮的臘八粥的真正原型。所以,這小小的一碗臘八粥,它所承載的精神與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我們至少可以從釋迦牟尼佛的故事中總結出這碗臘八粥所代表的三點意蘊。

1.標誌著轉折

苦行六年,茫無所獲,喬達摩需要重新調整努力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他接受的那碗乳糜供就是轉折點:是邪道與正道的轉折,是固守與革新的轉折,是迷惑與正覺的轉折。

2.標誌著新的開始

佛陀的覺悟展現著一種能夠真正超凡入聖的,能夠證得真智慧的,能夠獲得真解脫的,一種全新的思考和修行方式。這碗乳糜供就代表著這一切新的開始。

久久陷於苦悶,長時間不知出路,即便是佛法的學習與踐行都不能很好獲得的狀態下,任何人未嘗不需要諸佛菩薩的加持,給我們開啟一個新的思路、新的修行境界、新的機遇、新的挑戰……而這一切,或許都可以從一碗臘八粥中去體會。

3.標誌著棄惡從善

喬達摩在接受乳糜供的時候,開啟了通向真解脫的轉折,他在嘗試創造一種嶄新的修證體系。佛陀接受乳糜供的行為說明了:不正確的修行方法應當被捨棄,應當尋求新的解脫途徑。

所以當後世佛弟子效仿學習佛法,每年領受臘八粥之時,都應該反觀自己:在生活、工作、學習、修為等等一切之中,自己是否有足夠地棄惡從善、去偽存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