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各地風俗,臘八節各地風俗知多少
古代臘八節怎麼過
驅逐疫鬼儀式
古時臘日的習俗除祀神祭祖之外,還有「儺」。儺是一種驅逐疫鬼的儀式,我曾經在江西婺源看過民間儺舞表演,十分震撼。史料中記載,表演者一般頭戴面具裝成金剛、力士、方相等,持刀執鉞,眾人擊鼓呼噪,以逐除厲鬼、疫病,這也叫做臘鼓驅疫,傳說能保小孩平安健康。後來在民間轉換了形式,變成吃炒豆、炒麥等,無論豆、麥,要炒熟炒爆,然後讓小孩吃一些,叫「咬鬼」。
臘八粥
現在知道這些習俗的人已經很少了,對於臘八節,大多數人知道的就是要吃臘八粥。民間傳說,臘八粥也叫「防風粥」,喝了這粥可以御寒。至於臘八粥的起源,一般認為源自佛教,所以也叫「佛粥」。關於臘八粥的配料、製作、食法的談論很多,而最詳盡的是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的描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等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月初七,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
而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地方做的臘八粥,無論食材或製作工序,都是百無禁忌,隨意搭配,這些就是所謂的現代改良版了。
老北京人臘八節怎麼過
老北京人歷來對"臘八節"十分重視,把它看成春節即將到來的信號。北京民間曾流傳一首民謠:"老太太您別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灶王就到年"。舊京還流傳一句兒歌:"小孩子,你別饞,吃罷臘八飯,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飯,還有人給壓歲錢。"
過了"臘八節",便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歡樂的事會連連不斷展現眼前。婦女們忙著做針線,做新鞋、繡枕頭,裁新衣,為著過年做打算。民間花會也開始操辦,文化活動抓緊了演練。儘管"臘八"時節正值數九嚴寒,但滿懷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市民,家家戶戶積錢備物,盡享辛勞一年的好收成。火熱的心溫暖著和諧的幸福家園,使生活充滿了無限歡樂與溫馨。
臘八節,老北京除煮粥供佛捨粥、食粥等習俗外,宮廷王府的冰窯在臘八節這天起,開始儲窖冰塊。「臘七臘八,凍死寒鴨」,臘八時節已是冰封嚴寒之時,人們將皇城之內「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等湖泊內結的冰,運輸至景山西門外的雪池冰窯等皇家冰窖裡,待暑天時,供皇宮及皇族們享用。
臘八節臘八粥
明代的《永樂大典》載:「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後來粥裡又加入紅小豆、糯米等米豆及果實,使得臘八粥不但用料逐漸增多而且製作亦越來越精美。
當時,在一些佛寺以及王府家煮的臘八粥很有講究,有「擺粥」一說,即用各種干鮮蜜餞果品擺出各式各樣的圖形。如「果獅」,就是用幾種果實做成的獅子狀裝飾,它用已烤乾的脆棗作獅身,核桃仁作獅頭、獅腳,杏仁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稀把這些果實粘在一起,放在粥罐粥盆粥碗中粥的上面,活像個小獅子。還有講究的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捏成老壽星、八仙、羅漢等人的形狀,作為裝飾擺放在粥上供佛並饋贈給親友,一些王府家常用這些裝飾相互攀比爭巧,使臘八粥更光彩奪目和更具風趣。
百姓家的臘八粥煮好後要用青紅絲和乾果紅糖在粥上擺出福字、佛字,字的周圍還用瓜子仁擺放個圓,寓意福臨祥至圓圓滿滿,然後先放在佛堂的神及祖先像前,叩頭祭佛祭祖後才可大家分食。舊時,臘八節這天,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在煮粥,人走在胡同裡,就可聞到臘八粥的香味兒。
臘八冰
在民間也有吃「臘八冰」的民俗。吃臘八冰是在臘八的前一兩天用陶瓷盆盛滿冷開水,並放在院中結成冰,待臘八這天早上磕出冰塊全家分食之,舊時的說法是「吃了臘八冰,來年一年不肚疼」,這當然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記憶中的舊京,進了臘月已有了年的氣息。到了"臘八節",街市店舖開始籌集玩具、小吃等年貨,商品漸增。許多家婦女提前動手製作小磨豆腐、各馇之類吃食,還要抽空碾些豆面、黃面等以備春節前炸丸子、蒸糕之用。記得以前從臘月初六晚飯後,母親總會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紅小豆、芸豆篩選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紅棗洗淨待用,到臘七晚間便開始熬粥。母親做吃食很有經驗,先把不易煮爛的豆類下鍋。待豆軟湯紅時,再把棒糝、米類、果仁下鍋,並不斷攪動。約一個多小時後,濃濃的香氣從蓋沿四溢,讓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時,就可以出鍋盛入瓦盆內待用了。除此之外,母親還要蒸兩屜白面加棗兒、金糕條的大發糕。上面放上青紅絲、瓜仁,用大料瓣點上蓮花形紅點,象徵吉利滿門。
臘八蒜
老北京還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
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臘八泡蒜以避算賬的晦氣
在臘八這天,老北京的百姓家要泡臘八酒及臘八蒜。泡臘八酒是將紫皮蒜瓣,泡在黃酒或高粱酒裡,封好口待春節時打開飲用,臘八酒香味撲鼻,還可通血脈暖腸胃。臘八蒜也稱臘八醋,是將紫皮蒜瓣泡在陶瓷罐內,倒滿米醋密封好,等到除夕春節吃餃子及拌涼菜吃。這種醋酸中帶辣,泡好的蒜色澤呈青綠色,像翡翠分外好看,吃在嘴裡分外香脆。
關於老北京用醋或酒泡「蒜」的食俗,還有一種說法。這要從與「蒜」諧音的「算」字說起。舊京時各家商號店舖有在年前臘月結賬的習俗,即要算一年的收支盈虧,查算一下自家所欠外債和應收貨款債款。當時,一般是在臘八日這天起查算,正如俗語說的「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事辦」,舊京時稱把臘八節也稱「臘八算」。
自臘八這天起,店員或放債人去催索債款,他們常帶一小罐臘八泡的蒜送給欠債人,欠債人一看就明白是催還債款來了。借債的窮苦百姓或小商小販無力還債時,就在臘八、臘月十八、臘月二十八這幾天出去躲債,因此,老百姓為了迴避算賬索債的人在臘八時「算賬」,就做成「臘八蒜」或「臘八酒」,把它們吃掉喝掉,以示消除「晦氣」,歡歡喜喜過個平安年、吉祥年。
過去人們都說不是臘八這天泡的蒜顏色不綠。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醋泡蒜的反應就是綠蒜瓣辣酸;醋酸香而辣。如今您要是到老北京風味的餐館用飯,吃炸醬麵,一年四季都給您上一小盤翠綠的臘八蒜。
臘八嫁閨女娶媳婦
另外,在過去,臘八這天老北京還有個不成文的習俗,那就是聘閨女、娶媳婦。當時的老百姓認為臘月是大喜臨門的季節,俗稱為吉臘月,而臘月初八又是最喜慶吉祥的好日子,所以百姓家多在這一天辦喜事,或選擇這天為訂婚日以示吉慶。每到這天,老北京的街巷裡常有吹打著吉慶樂曲的婚嫁儀仗隊伍在人群中穿行,孩子們一邊跑著跳著,一邊唱著這句歌謠:「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臘八節浴佛會
明清時期,老北京寺廟眾多,如柏林寺、黃寺、廣化寺等每年的「臘八」都要舉行「浴佛會」、「法會」誦經禮佛,並模仿牧牛女獻乳糜的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熬粥供佛,還要在寺廟內的浴佛台上用香水(藥材配製而成)為釋迦牟尼神像洗塵。
廣東臘八節怎麼過
在廣東其實臘八節已經慢慢地淡化了,很多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臘八節這個節日,只有一些老一輩的人才記住了這個節日,知道這個節日的會在這一天熬上一碗香噴噴的臘八粥來喝。
廣東臘八節吃臘八粥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北方地區忙著剝蒜制醋,吃臘八面臘八粥,南方卻顯得靜悄悄。廣州人年前過的節日也不少,比如冬至、年二十八等等,但臘八確實很少提,沒有過這個節的習慣,臘八似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北方有「過了臘八便是年」之說,正如南方的「臘月二十三——祭灶入年關」。北方進入臘月後,天氣開始發生明顯變化,過臘八意味著進入年關。古時「臘」同「獵」,代表一年到頭有收穫,進入年關就要祭拜天地,祈求來年也有收穫。而廣東人過的「臘月二十三」,廣州人稱之為「小年」,要舉行「祭灶」的儀式,其實與北方的「臘八」意義一樣,只是日子不同。
廣東也有人過臘八,不過主要在珠三角一帶,是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習俗,但用來做臘八粥的材料已經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紅棗,而南方則多用糯米、百合、蓮子等等。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雖然廣東很少人過臘八節,但在臘八節不妨煮碗臘八粥,對養生保健有作用哦!
蘇州人臘八節怎麼過
寺廟免費發放臘八粥
蘇州西園寺和寒山寺已經連續幾年都準備大量的臘八粥免費發放給市民,不少人願意排著長隊來到寺裡喝臘八粥。以此來體驗佛家慈悲為懷、普濟眾生的濟世情懷。
市民DIY臘八粥
沒有吃上寺裡的臘八粥不要緊,不少市民在臘八節這天選擇自己熬製。臘八粥製作的原料為大米、黃小米、粘黃米、糯米、粘高粱米各50克,紅豆、蓮子、桂圓、花生米、栗子、小紅棗各100克,白糖適量。
首先將蓮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沒,再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約1小時,蒸熟取出備用。再將桂圓去掉皮、核,只要肉,將栗子剝掉殼及衣。然後鍋內放入適量的水,把粘高粱米、紅豆、花生米、小紅棗洗乾淨倒入鍋內煮,待煮成半熟時,再將大米、黃小米、粘黃米、糯米洗乾淨倒入鍋內一起煮,待鍋開後,再用微火煮。
將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時,把蒸熟的蓮子倒入粥內攪拌均勻,開鍋後再煮一會移下火來,盛入消毒的鍋內,撒上白糖便好。如今超市裡有配好了的臘八粥原料,你也可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身體狀況選擇臘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臘八粥會獨具特色。
臘八節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喝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暖暖身子。各地臘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爭奇競巧,品種繁多。蘇州的臘八粥是怎麼樣的呢?
蘇州人的臘八粥,一是要有青菜,二是不用葷的如鹹肉丁、火腿丁之類。一般是將青菜洗淨切碎,用油炒過。用黃豆、蠶豆、豌豆、花生,另選配山藥、冬筍、菱肉、栗子、銀杏、芸豆、豇豆、糯玉米粒、糯高粱米、大黃米之類。煮粥時加一點糯米,放一點鹽,差不多要煮好時,放入已炒好的菜,也可放一點味精,攪一下,再略煮一會,有青菜香味透出時,臘八粥就煮好了。
這樣熬出來的臘八粥,不僅芳香四溢,鬆軟可口,在花生、栗子、銀杏等食材的合理搭配下更講究營養均衡,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礦物質、粗纖維及多種維生素等成份,可謂是養生之妙品。
溫州人臘八節怎麼過
很多人認為臘八粥就像八寶飯一樣,裡面配有8種原料。其實不是這樣的,臘八粥得名,是因為喝粥的時間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古稱「臘日」,俗稱「臘八節」。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許多人家自臘八拉開春節的序慕。在一般人的認識中,臘八節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避邪的日子。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溫州人也有在這一天喝臘八粥的習俗。在溫州,臘八粥中主要用到的是薏米、小米、黑米、紅豆、紅棗等材料。
徐州人臘八節怎麼過
古代這種祭祀活動,徐州地區亦有遺風。解放前徐州南郊奎山,北郊拾屯附近的吳屯、張莊等村,進入臘月,農民便自發組織起來,演練鑼鼓、高蹺、面具戲等,一直到正月十五,在城裡城隍廟聚集方才罷休,俗稱「拜會」。這種拜會是村社之間,以鑼鼓、雜技、表演等形式相互禮拜、娛樂、競技。
徐州人喝臘八粥,有許多本地的習俗。一是最好是喝別人家的。舊時,一些人家把熬製的臘八粥分給四鄰,或把索要來的臘八粥勻給四鄰,其意大概是把臘八諧音視為「拉把」,因為以往生活困窘,孩子多,把一窩孩子拉把大不容易,鄰里間要互相扶持,互相吃臘八粥,孩子身體強健。
仔細琢磨,也是,各家做的臘八粥作料不一樣,交換食用,能吃到多種糧食,自然會增加營養的。還有些人家把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能多吃幾天更好,取其「年年有餘」。
喝佛粥。徐州人把寺廟裡熬製的臘八粥看成是「佛粥」。民國初年徐州詩人祁漢雲詩中曾提到臘八與友在黃樓上用「佛粥」時,想起蘇軾來:「欲為佛粥呼狂魄,安得仙才主將壇」。看來「佛粥」之謂是早已有之。
婦女不能在娘家喝臘八粥。民諺有「吃了娘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說法,有的說是「臘八不吃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輩子還不起。」出嫁閨女必須回婆家,這叫「忌臘八」。老人說,這種忌諱,是說出嫁的閨女到了臘八,就不能再在娘家過了,要回自己家準備辦年貨了,否則,娘家在大年跟前不吉利。
各地臘八節風俗
河南: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山東「孔府食制」臘八粥: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裡當差們喝的。
青海西寧: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寧夏: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甘肅: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陝北: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鹹,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麵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裡雜草多。關中地區的群眾,都十分重視「臘八節」。但又各有不同的講究。富平縣的農家,這一天喜歡釀酒,名曰「臘腳」;長安縣的古風俗,這一天要煮肉糜,拋灑在花木之上,謂之「不歇枝」;干縣、禮泉一帶,講究臘八節要給老人送粥,女方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一帶則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子,加上油鹽做一頓臘八燜飯;銅川地區的農村,在這天還流傳著為幼男幼女剃頭理發的習慣。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蔔,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山西: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天津: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芸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