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習俗,臘八節都有哪些習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臘八節

臘八節習俗,臘八節都有哪些習

一、臘八節的由來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二、喝臘八粥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三、臘八節各地習俗:

陝西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臘八節的習俗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西寧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江浙臘八節的習俗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鹹兩種。臘八粥裡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鹹粥的話,在裡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四川

四川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鹹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嚐,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

廣西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柳村,當地盤瑤群眾有製作糍粑過臘月初八的習俗。當地瑤族群眾將糯米原料浸泡蒸熟後,放在石槽裡搗成泥狀,然後揉捏成形製成糍粑。糍粑糕點香糯可口,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浙江

浙江人煮臘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說,這種煮粥方法還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

廣東

臘八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各地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杭州靈隱寺、蘇州寒山寺等名剎至今仍會在臘月八日施粥,而在廣東,臘八節的氣氛卻很淡。

為什麼廣東人不興臘八節?這與地理位置和廣府人自古以來的生活習慣有關。古代的嶺南水鄉尚未開發,土著人生活不以耕種為主,都是靠水上撈蝦撈魚謀生,而熬製臘八粥所需的豆類、穀類根本沒有人耕種,所以也不會有吃這些東西的習俗。

廣東也有一些民眾過臘八,不過主要在珠三角一帶,是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習俗,但用來做臘八粥的材料已經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紅棗,而南方則多用糯米、百合、蓮子等等。

江蘇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鹹兩種。臘八粥裡要加入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鹹粥的話,在裡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湖南

臘八節這天,各寺廟用香谷、果實等做粥供佛,稱臘八粥,流行於民間。長沙等地除吃臘八粥外,也做臘八豆,成為家常菜餚之一。鄉間常在這天以糯米、臘肉、紅棗、核桃等做臘八飯,臘八豆也是以此日所做最佳。

長沙還有「臘鼓鳴,春草生。臘鼓動,農人奮」的諺語,故十二月初八日俗稱「臘日」。這一天,會有很多人祭祖,將煮好的臘八粥先祭拜祖先,再分給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也保存著吃幾天,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兆頭。

長沙的臘八粥一般是甜粥,但醃製的臘八豆基本上是鹹的。湘南等地還有臘八吃腐乳、做腐乳的習俗。在新化和湘西等地,臘八節這天還有敲鼓的習俗,叫做驅儺,意思驅鬼、避疫。

福建

福州的傳統臘八粥有個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個由幾種果子做成的小獅子,取避邪之義。過去福州人一般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製作臘八粥,細細燉上一夜,次日清晨,臘八粥就熬成了。

有的人家會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形狀,最有意思的是做「果獅」。脆棗剔核烤乾後做獅身,半個核桃仁做獅頭,桃仁做獅腳,杏仁做獅子尾巴,然後用糖漿把各部分黏在一起,放在粥面上。如果碗麵大,還可以擺雙獅,取「避邪吉祥」之義。在大寺院裡,還有見到用棗泥、豆沙、山楂等帶顏色的食品捏成八仙、羅漢、壽星公等小造型。

臘八粥熬好後,當天清晨先敬神祭祖,然後贈送親友鄰居,中午前送出。最後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點兒,取「年年有餘」的兆頭。在數九寒冬,喝一碗熱氣騰騰、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驅寒暖胃,對人體健康也有裨益。

江西

南昌人視「臘八」為過年的前奏。從臘八開始,家家戶戶就要準備花生、瓜子、醃肉、置辦年貨。民間有「吃罷臘八粥,就把年來盼」的說法。「臘八日子不用揀,大吉大利福壽錦。」在南昌,臘八也是個傳統的黃道吉日。這一天,南昌人除了要喝「臘八粥」,還常舉行定親、娶媳、嫁女之類的「臘八婚」。

古時臘日的習俗除祀神祭祖之外,還有「儺」。儺是江西特有的文化,是一種驅逐疫鬼的儀式。史料中記載,表演者一般頭戴面具裝成金剛、力士、方相等,持刀執鉞,眾人擊鼓呼噪,以逐除厲鬼、疫病,這也叫做臘鼓驅疫,傳說能保小孩平安健康。後來在民間轉換了形式,變成吃炒豆、炒麥等,無論豆、麥,要炒熟炒爆,然後讓小孩吃一些,叫「咬鬼」。

四、臘八節喝臘八粥的意義

吃臘八粥的意義,除了有紀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開悟的意義,還有:溫暖、圓滿、和諧、吉祥、健康、合作、營養、淡泊、方便、感恩、歡喜(以粥代茶)、結緣等意義。天津民俗在臘八前一晚,善男信女捻豆做粥,每捻一豆,曰結緣豆。因此做一詩:「喜到初八臘月天,門前捨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善念佛聲生結善緣。」

現在的臘八粥的配料是依個人口味而定的,一般的有大米、花生、綠豆、紅豆、蓮子等。 其他還有自選輔料的扁豆、紅棗、桂圓、山藥、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其他豆類、紅棗等。此粥可加糖成甜品,或者加鹽。

五、臘八節為什麼要喝臘八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還叫做七寶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經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後,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佛寺在這天舉行誦經,並傚法成道前牧女貢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六、臘八節為什麼要醃臘八蒜

醃製臘八蒜在華北地區是一個很重要的風俗,而且臘八蒜用料簡單,做法容易,所以深得百姓喜愛。 臘八之前,人們先買幾斤上等好醋,再挑選出二三十頭當年紫皮、瓣大而且沒有生芽的大蒜,在臘月初七晚上把蒜去皮用清水洗淨,放在盤中晾乾待用。 臘八清早,即可把晾過的蒜瓣放到盛有好醋的乾淨的容器中密封。 一般一斤醋放二三兩蒜,也可視各人的口味而定,喜歡吃辣的可以多放一些蒜,喜歡吃酸的可以多放一些醋,同時還可以加入少量紅糖。 然後放到一個溫度較低但不結冰的地方。 十天左右,瓶中之蒜已換了新顏— — —一身碧綠翡翠衣已然穿在身上,先前愣頭愣腦的大蒜此時儼然變成了一位舞孃,在醋中盡情舒展著自己優美的舞姿。 當除夕來臨,一盤盤熱乎乎的餃子端上飯桌,此時把醃製好的臘八蒜打開來,只見瓶中一片新綠,蒜味與醋味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香味沁人心脾,和著那濃濃的年味,和著那香香的水餃,香中帶酸,酸中微辣,辣中透甜,此時的你會感覺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過年期間,民間一般較重視肉類食品的食用,加之冬季本來蔬菜就少,適當地吃一點蒜,對於血液循環、改善胃腸道的吸收、消除身體疲勞、增強體質、預防大腸癌等都有明顯的效果。 白蒜比較辣,平時人們一般不會直接食用,而經過醃製的臘八蒜不是那麼辣,加之有醋的香味,人們就會喜歡吃。

七、臘八節的其他習俗

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後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後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

從先秦開始,臘八節就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的習俗。而且,臘八節還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節日。所以,在臘八節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靈、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頭。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泡製臘八蒜

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還有在這天泡製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舊時商號在臘八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賬目盤點出來,算清楚這一年的收支盈虧。債主還會在臘八這天提醒欠錢人家準備還錢。臘月裡人們講究忌諱,所以就用與「算」字同音的「蒜」,來代替算賬的「算」。也因此,臘八蒜雖然好吃,市面上卻沒有賣的。都是家家戶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並且也給自家算算賬,看看這一年的開支,有多少積余,盤算該花多少錢置辦年貨等。

制臘八豆腐

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地的風味特產,將自製豆腐曬乾可留日後吃。具體製作過程如下: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

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鹹中透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輔料,則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單獨成菜,也可與肉類搭配,或炒或燉,都是美味。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的模樣,淋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餚。

吃臘八面

除了甜口或鹹口的臘八粥,以及臘八蒜、臘八豆腐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陝西的臘八面。在每年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太陽出來之前,陝西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碗熱氣騰騰、四溢飄香的臘八面。

臘八面是在臘八粥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過去在陝西大荔和臨潼、鳳翔一帶臘八節這日人們煮麵敬神,因之叫「臘八面」。起初關中農村的臘八面是用小米、黃豆煮粥下麵條,而後用八種蔬菜和肉爁成臊子下麵條,如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將豆類與菜系相結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蓮子、青菜、菠菜、黃花、木耳等同麵條同煮,調成湯麵,營養豐富,十分好吃。走進臘月,鄉下就有了年的味兒。這味兒是從噴香的「臘八菜」、「臘八面」裡溢出來,飄出來的。

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說,農曆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後來青海的「臘八粥」。後人根據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裡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裡流行。

八、臘八為什麼要祭灶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中國信灶神有非常久遠的淵源,據說創造灶神的可能是原始社會某個以蛙為圖騰的民族。

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

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

送灶神具體儀式:

送灶神稱為「送灶」或「辭灶」。時間多選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

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