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過臘八節_過臘八節的原因
過臘八節的原因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
臘八節的來歷
《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在早期,中國人在臘月初八這天過的是「臘日」節。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稱:「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臘日是祭祀的節日,在先秦時已形成。《史記·秦本紀》中有這樣的說法:「十二年,初臘。」意思是秦惠文君十二年,位於西部的秦國倣傚中原地區風俗,第一次舉行了臘祭。
更早的時候,臘日並不固定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即古人所說的「臘有常月而無常日」。漢朝將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定為「臘日」,即《說文·肉部》所謂:「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
從歷書上查一下,即可知道「第三個戌日」是哪一天。以2015年來說,冬至是陰曆十一月「壬申日」,冬至後第一個戌日是陰曆十一月十四「甲戌日」(2015年12月24日),第二個戌日是陰曆十一月二十六「丙戌日」(1月5日),第三個戌日是陰曆十二月初八「戊戌日」(1月17日)。可見,「第三個戌日」即臘日,正好在臘月初八這天。
「第三個戌日」是漢朝的規定,別的朝代大多是根據各朝的五行屬性來確定的。南北朝時,南朝一度將臘日固定在陰曆十二月初八;唐朝則是「以大寒後辰日為臘」……
臘八節的各地風俗
陝北風俗
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鹹,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麵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裡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蔔,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風俗
甘肅人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風俗
寧夏人 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風俗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