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過了臘八節就是年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臘八節

為何說過了臘八節就是年

為什麼說過了臘八節就是年

農曆臘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民俗學者表示,臘八源自上古時代祭祀神靈、祈求豐收的習俗,由於其主旨與春節相通,時間又與春節臨近,故而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

民俗學者指出,在我國上古時期,人們將冬季祭祀神靈、祖先稱為「大臘」,而舉行冬祀的日子被稱為「臘日」。「臘日」的具體時間曾幾經變更,到了南北朝時期,每年農曆臘月初八作為「臘日」逐漸被確定下來,如在成書於公元6世紀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的記載。

民俗學者同時介紹,除祭祀之外,傳統臘八民俗中祛病、祛邪等習俗,也暗合了春節辭舊迎新的主題。例如在《周禮》中,就有關於臘八舉行「大儺」儀式的記載。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上述儀式逐漸世俗化,演變為「打夜胡」「跳灶王」等民間習俗,並在一些地區保留至今。

此外,作為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的傳播對於佛教密不可分。根據學者們的說法,漢朝之後,隨著佛教傳入,人們逐漸將臘八附會為佛祖釋迦牟尼的「悟道成佛之日」,甚至連「臘八粥」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佛粥」,其中的粳米、紅豆、大棗、紫米、核桃仁等食材,則象徵十八羅漢。

學者們認為,臘八節在民間的流行,與傳統中國人儒、釋、道三家思想交融的價值觀不無關係,更折射出老百姓期盼闔家團圓、幸福平安的樸素願望,與春節的主題不謀而合。

民俗學者表示,如今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節日氛圍相對淡化,但由於與春節臨近,臘八過後,大多數家庭都開始準備過年。在民間,還有「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說法,等到農曆臘月二十三的小年一過,就完全進入了「春節時間」。

山東各地臘八節習俗

德州的臘八粥用八種糧食和果品製作,其中一定有棗。傳說釋迦牟尼在臘八這天喝了粥出家。棗是早的諧音,意味著今天喝的臘八粥就是釋迦牟尼當初喝的粥,象徵吉祥。

即墨把臘八節作為農家的節日,據說取自「七人八谷」,是對谷的紀念。臘八粥的棗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穀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著連年豐收。

鄒縣把臘八作為濟貧的日子。民間傳說,唐王視察民情來到河南時,碰上一夥窮人,要求施捨,唐王便借了河南一個大財主的一庫散銀,施捨給這伙窮人,後來就把這天定為濟貧日,無論貧富人家,只要叫化子上門,有求必應。舊時鄒縣還有臘八捨飯的習俗,把全村的粥、糕集中到廟堂施捨。

臨沂與鄒縣的捨飯習俗有所不同,凡是有不順心事的人家(如不育,喪子等),為了積德而捨飯,用一升米加上紅棗做成干飯,於臘八日凌晨抬到街上施捨,附近人家為了捧場而積極乞飯,一會工夫就完成了捨飯儀式。

舊時,臨清的寺廟有臘八化緣的習俗,這天,和尚、尼姑、道士,紛紛到村裡化緣。當地農民信仰佛教和道教,十分樂於施捨錢米,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他們化緣得到的錢米就夠維持一年的生活。

臘八節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舊時,鄒平等地的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才行辭退,臨走時,贈送幾個臘八糕。

滕縣、萊陽、招遠等地有臘八節打掃衛生的習俗。民間傳說,過天神仙離位,鬼神不忌,可以把屋子院落打掃清潔。海陽民間用蕎麥面、雄黃、硃砂、菜葉同兔子血混台做成丸子,據說幼兒吃了能解痘毒。

慶雲,無棣等地在臘八這天會給女孩穿耳孔,泰安等地在穿耳朵孔時,先讓女童到室外凍一會,說臘八姑姑會保佑她們不痛不發炎。

萊西忌諱婦女回娘家。從臘八節開始到大年初三為止,婦女不能回娘家,否則,娘家一年不如意。武城、沂南則完全相反,結婚不滿三年必須回娘家過節。否則,「吃了臘八飯,一家人要散;喝了臘八粥,一家窮到底」。

舊時,山東不少地區還有臘八釀酒、釀醋的習俗,叫臘酒或臘八醋,現在則把蒜浸在醋中,春節時吃,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