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除夕

古代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古代除夕的風俗習慣

消夜果

除夕夜闔家團聚,為了打發晚上閒暇時光,宋代時,很多人家都要準備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夢粱錄》一書有描述宮廷內消夜果的場景,其言: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皂兒糕、蜜酥、小鮑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帖兒。供宮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雖不能如宮中豐盛,但也極盡所能,準備消夜果,力保年節順心。

小兒賣癡呆

按宋代人的風俗,在除夕夜天將亮前,要進行一項所謂小兒賣癡呆的活動。南宋詩人范成大《賣癡呆詞》就有描述: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招人買。二物與人誰獨無?就中吳依仍有餘,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從這首看似詼諧幽默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風俗飽含著宋代人良好的心願,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

打灰堆

宋代人所說的打灰堆,大約就是在天亮前拿著一掛滿銅錢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據說只要打過灰堆之後,這家主人就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心願也多可實現,故也稱作擊如願。

古代除夕食俗

先秦時吃「麥飯」,唐朝以後米、面才普及:無論年夜飯上有什麼山珍海味,人們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飯、饅頭、麵條成為今天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先秦時期,中國人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所謂「五穀」中的粟、黍、稷,第一個對應的可能是「小米」,後兩個則可能是「黃米」。

魏晉至唐宋,羊肉長期統治餐桌;野味豐富,鹿肉曾是「大眾食品」:過年餐桌上當然少不了肉。現在中國人吃豬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晉直至唐宋這段時間裡,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養羊區域擴大,羊肉超過豬肉,成為中國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唐朝禁止吃鯉魚,生魚片是古代文人最愛:過年餐桌上當然也少不了「天上飛的」和「水裡游的」。古代養雞業很發達,人們也習慣吃雞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雞黍,約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魚那是捕撈不盡,價格相當便宜。

古代民間除夕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公雞啼曉,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就逐漸形成了拜年的習慣。

遠在周代,已有歲終舉行驅儺之俗。《周禮·夏官》:「方相氏……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後漢書·禮儀志》:「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除夕」二字,最早見於東漢應邵《風俗通義》卷八「桃人葦茭、畫虎」;「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其原意為驅邪求福。到晉時,才有分歲、守歲之俗。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引周處《風土記》:除夕,「夜祭先竣事,才動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又「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則含送舊、延年之義。南北朝時,每逢歲暮(除夕),家傢俱餚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梁肩吾《歲記應令》詩:「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金薄圖神燕,朱泥印鬼丸。」唐代,則稱「除夜」。王建《宮詞》:「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該夜,還有飲宴,庭燎,銅刀刻門和點水盆燈等風俗。到宋代,度歲成為年終大事。是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撒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佛,以祈新歲之安。(見南宋吳自牧《夢梁錄》)。明代,其活動更為豐富,並發展了許多新俗。在北方,五更焚香楮,送玉皇上界,迎新灶君下界;插芝麻秸於門簷窗台;門窗貼紅紙葫蘆;夜以松柏枝雜柴燎院中;懸掛祖先影像;全家聚坐食飲;守歲。(見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汪邦枚《京師庚午除夕》:「守歲家筵多旅客,大平街鼓半兒孩。」在南方,人家祀先及百神;架松柴齊屋,舉火焚燒;家庭舉筵,長幼咸集;兒女終夜博戲藏鉤;並燃燈床下,食赤豆粥等。(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清時則承此俗,該日,要向尊親師友辭歲,歸而漱沐,祀祖祀神,接灶,再闔家團拜,更盡分歲,散黃錢金銀粿錠,吃葷素細餡水餃;坐以待旦,以兆延年(見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今各地民間尚有祀年、辭歲、守歲、吃分歲酒,給壓歲錢、掛年畫、貼春聯等風俗。蒙古、壯、布依、朝鮮、滿、土家、哈尼、畬、拉祜、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布依族婦女在該夜炒米花,煮凍肉。人們以酒、肉祭獻祖先,閤家圍在火塘邊守歲。蒙古族要向長者敬「辭歲酒」,圍著火擋吃餃子、下棋、耍「嘎拉哈」(羊骨頭),聽藝人說書,往往通宵不眠。達斡爾族家家點燃煙火祭天供祖,年青人給老人敬酒叩頭,祝福長壽;老人為晚輩祝福生活美滿,並觀看夜空銀河星際和風向,以測年景風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