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清遠的春節習俗_廣東清遠怎樣過春節
廣東清遠的春節習俗
●連山壯鄉「舞火獅」
每年元宵節,連山壯鄉都舉行民間傳統習俗活動「舞火獅」,用獨特的方式慶祝元宵節日。舞火獅是一種原始、粗獷罕見的民間傳統藝術,它集觀賞性、趣味性和愉悅性於一體。
舞獅的村民赤膊上陣,在場周圍的民眾將「火獅」圍成一圈,隨意也將點燃炮竹投向火獅。獅人憑藉著過硬的本領與團結協作(換人)的精神,任憑四面八方密集的炮竹投擲來,毫無懼色,儘管「獅身」會給炸得破破爛爛,舞獅人汗流浹背卻安然無恙,直到在場觀眾將所有炮竹投擲完為止。
●清新新洲搶花炮
鑼鼓喧天,鞭炮聲此起彼伏,清新區禾雲鎮新洲北帝廟前人聲鼎沸,由各村組織聯辦的一年一度搶花炮活動在此舉行,以此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據介紹,新洲搶花炮活動一般每年舉辦一次,皆由民間自行組織舉辦,此風俗已延續數百年。搶花炮活動在每年舉辦之前,民間自發組織的活動理事會通過投標產生五個主事人,由這五個主事人主持活動,一般舉辦兩天,第一天為「燒丁炮」。
第二天則是「搶炮」。炮會上燒的「炮」製作一般為竹籠形狀,外層裹以禾草,再粘貼三色紙,繪上「過五關,斬六將」的圖案,以寓意搶花炮的爭奪激烈。隨著炮聲一響,人們蜂擁而上,爭奪「炮首」。凡搶到「炮首」者,以示吉利,活動理事會予以獎勵。待來年,執「炮首」者再將「炮首」還之炮會。如此往復。
●英德大灣舞火麒麟鬧元宵
每年元宵夜,廣東英德市大灣鎮熱鬧非凡,火光四射。由火麒麟、飄色和花燈組成的大灣傳統元宵節目,當天就有光著上身的年輕人在火光中舞動著火麒麟,圍觀村民中傳出陣陣歡呼聲。接著就沿街巡遊、挨家舞拜,吸引了上萬民眾觀賞,大灣鎮人頭湧動。
巡遊隊伍中,打頭陣的是傳統花燈。大灣花燈年年更新,注入時代元素。在女仔舞龍隊的帶領下,龍王獻寶、龍雲亨通、金龍賀歲等惟妙惟肖的花燈相繼出場,傳遞著大灣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嚮往。緊接著,「色仔」、「色女」凌空而立,神奇而飄逸,三元和合、仙魚得道、淨灑人間等民族傳說獨具風土特色,顯出大灣人無比精湛的製作工藝。
●陽山雙鳳舞
鳳凰展翅、開口納福。杜步鎮旱坑村村民每年元宵節都會到祠堂前舞起了雙鳳舞,通過這種上百年歷史的舞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雙鳳舞首先由引鳳人手持一木盒,引領雙鳳上場,鳳隨著鑼鼓節奏起舞,時而引頸長鳴、飛撲跳躍,時而交頸掃羽、妙舞相嬉,形象栩栩如生。在祠堂舞完後,引鳳人還會拿著拜匣引領雙鳳穿山過寨,登門到戶作舞,以示驅邪消災,迎祥納福。
據瞭解,陽山雙鳳舞起源於明萬曆年間,清代咸豐十一年(1861)傳入陽山縣杜步旱坑。雙鳳舞目前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該舞步亦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一書中收錄,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拜年
年初一,廣東人有吃齋的習俗,這一天不吃葷、忌打破物品、忌水土出門(直至年初四都不掃地)、忌使用利器等。親友來拜年要拿出各種小吃招待。拜過年後,已婚的長輩會給後輩派利是。
年初二,開年
在這一天的早上,長輩負責切年糕,分配給家中各人吃,象徵開年。而出嫁的女兒也可以返娘家吃開年飯,而開年飯上的各種菜餚都有好綵頭的食材。
年初三,赤口
大年初三「赤口」,也稱為「赤狗日」,大家在這一天會足不出戶留在家。
年初四,求文昌
是祈求小孩讀書聰明將來有前途。拜「文昌」時,小孩記得帶蔥、芹、和蒜;而且僅記這些都要有頭,才代表頭腦聰明,勤力,好算術。
中國春節習俗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