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春節習俗_南方人怎樣過春節
南方春節習俗
湖北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湖南人過年吃什麼,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江蘇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都有一些獨特之處。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重慶
重慶人過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南方春節食俗
吃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吃火鍋和魚
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
吃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
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
春節南方各地飲食文化
重慶 扣肉
扣肉和灌海椒是重慶人春節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菜餚,扣肉要做得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有的還會加入梅乾菜,香氣撲鼻,或者直接吃,或者夾在麵餅裡吃。
湖南 團年魚、團年肘子和年糕
湖南春節一定要吃「團年魚」和「團年肘子」,取義「團團圓圓又一年,辭舊歲迎新年」,魚和肘子都要選個大的,越大就越豐盛、越吉利;在菜上還會撒滿辣椒,代表來年紅紅火火,欣欣向榮。
大年初一的第一餐湖南人會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是自家打出來的,磚塊大小,等到要吃的時候便切成塊,然後放進油鍋裡,兩面煎黃,再放進飴糖加水一起煮開,口感軟糯香甜。
湖北 三全、三糕、三丸和雞湯
湖北是魚米之鄉,在湖北過年,餐桌上一定要有「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雞、全鴨、全魚,「三糕」就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魚丸、肉丸、藕丸,少了這些,就少了很多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