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為什麼要祭海
谷雨祭海原因
「谷雨時節,百魚上岸。」在我國北方沿海一帶漁民們,過谷雨節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到清朝道光年間(1821)易名為漁民節。捕魚為生的漁民,歷來認為,谷雨時節,百魚上岸,是出海捕撈的吉日。為了祈求神靈庇佑他們的海上生產一帆風順、魚蝦滿艙,遂於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谷雨節,向眾神(龍王、海神娘娘)獻祭,並舉行各具特色的儀式。
打魚用具漁船、網具等,在漁民眼中這些日常生產資料各有神靈,為了祈求這些神靈庇佑他們海上生涯一帆風順、魚蝦滿倉,遂於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谷雨,向眾神獻祭,進而形成了谷雨節祭海的儀式。
多少年來,當地漁民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是大海養育了他們,他們對大海充滿眷戀與感恩。雖然現在以打漁為生的越來越少,但更多的漁民沒有放棄對幸福生活的勤勞追求,他們「洗腳上岸」,開始從事海水養殖、海珍品育苗、海產品加工……祭海,對漁民們來說,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歡慶。
谷雨怎麼祭海
1、打掃神殿、庭院、戲樓等
谷雨這天,漁民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至龍王廟、海神娘娘廟、大海邊或者街頭巷尾,歡慶節日。據曾在榮成石島天後宮做過道士的徐元直老人(榮成市崖頭小遲家村人)回憶,節日這一天,石島天後宮裡一早就要把神殿、庭院、戲樓等處打掃乾淨,並把天後殿裡的「鑭瓜鉞斧朝天鐙」等錫制儀仗搬出來,除去平時套著的絲織套子,擦得珵明瓦亮。然後,再把殿裡的布幔、匾額擺佈整齊。
2、準備三牲
祭海準備活動中,最主要的是選「三牲」,主要為豬、魚和雞。豬主要以黑豬為主,把豬殺死後,豬頭上方一定要留下一縷黑毛,這代表著全豬的意思。祭海時將殺死的豬充氣,然後將豬綁在一張小桌子上,並在豬的頭上披上紅綢子和大紅花。另外雞要先擇大個的,魚必須選擇鱸魚,以表吉祥。
3、許願和還願
谷雨這一天,漁民們都會前往龍王廟、海神娘娘廟等進香。前來進香的人有本地的漁民,也有許多外地行舟路過的海客。但是不論南北東西,他們都可歸於兩大類:許願的和還願的。許願者焚香膜拜後,俯首在地,嘴裡喃喃地向海神傾訴心願;還願的上過香後,則取來去年許下的供品,燃放鞭炮,在傘蓋旗幔的擁簇下大肆張揚。
據說曾有一位南方漁民在石島天後宮一次許下6對旗桿的大願,第二年谷雨,他用一條大船專門從南方運來。那一天,天後宮人山人海,6對約10丈高的旗桿左右排列,12面杏黃大旗迎風飄揚,斗大的「天後聖母」字樣高聳入雲,無數信士翹首凝眸,心悅誠服。
4、「搶」餑餑
與漁行老闆的心態不同,漁民的母親、妻子們的心情卻相當沉重和寬容。她們希望自家的男兒們能平安無事,更希望肩負一家人生活重擔的兒子或丈夫們,不要為生活而拚命。所以,在祭海後漁民臨走之前,她們會默默地把一個用白面捏好蒸熟的小兔子揣進兒子或丈夫的懷裡。
這隻小兔兒,傾注了母親、妻子全部的愛和關懷。它的潛台詞是:打不著魚沒關係,不用生氣,咱懷裡不還揣著小兔兒嗎?海裡不給吃的,咱山上找去,只盼你平安歸來。由此可見,漁家婦女的愛心和博大胸懷,以及那時漁民受雇出海時,心中無奈與感傷交織的複雜心情。
5、拜海龍王
這一天,也有到海邊就近在沙灘上、漁船旁燒紙焚香,鳴放鞭炮,面海膜拜海龍王的。而在榮成石島、俚島等大碼頭,節日活動不但規模宏大,而且延續時間長。除了廟裡的活動以外,大街小巷,擠滿了踩高蹺、舞龍、耍獅子的人群,氣氛比過年還要熱鬧。
祭拜儀式的高潮在晚上。入夜,各個海口燈火通明。當地商家和漁行出面組織,向各行各業籌資舉行盛大的「放海燈」儀式。儀式的規模類似於佛教的盂蘭盆節。放海燈前,於寬敞處設置巨形香案,擺放祭品,焚香燒紙,並請僧道兩眾築台誦經作法,同時向海裡拋施捨即預先蒸好的小饅頭。
深夜,在低沉、蒼涼的鑼鼓聲中,人們聚集在海邊放焰火,拋施捨。焰火是自製的禮花,由鐵屑、木炭和火藥製成,俗稱「泥墩子」。放焰火的同時,人們將自製的各式燈籠點燃,下面托一木板,放進海裡。此時,海上燈火一片,隨浪起伏,非常壯觀。以後的幾天,各村都要組織唱大戲,白天唱,晚上唱,最多的連續唱四五天,整個漁鄉,沉浸在狂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