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暑的詩詞_小暑的詩詞有哪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小暑節氣

關於小暑的詩詞_小暑的詩詞有哪些

關於小暑的詩詞10首

一、《小暑》(左河水)

地煮天蒸盼雨風,偶得雷暴半圓虹。

旱南澇北分天壤,卻有荷塘色味同。

二、《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唐·張說

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願繼長命縷,來續大恩餘。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

三、《贈別王侍御赴上都》唐·韓翃

翩翩馬上郎,執簡佩銀章。

西向洛陽歸鄠杜,回頭結念蓮花府。

朝辭芳草萬歲街,暮宿春山一泉塢。

青青樹色傍行衣,乳燕流鶯相間飛。

遠過三峰臨八水,幽尋佳賞偏如此。

殘花片片細柳風,落日疏鍾小槐雨。

相思掩泣復何如,公子門前人漸疏。

幸有心期當小暑,葛衣紗帽望回車。

四、《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唐·獨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遊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五、《登沃州山》唐·耿湋

沃州初望海,攜手盡時髦。小暑開鵬翼,新蓂長鷺濤。

月如芳草遠,身比夕陽高。羊祜傷風景,誰雲異我曹。

  六、《送魏正則擢第歸江陵》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離筵小暑前。高文常獨步,折桂及齠年。

關國通秦限,波濤隔漢川。叨同會府選,分手倍依然。

七、《夏日對雨寄朱放拾遺》武元衡

非谷永傳,無意謁王侯。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

遠山欹枕見,暮雨閉門愁。更憶東林寺,詩家第一流。

八、《小暑六月節》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九、《納涼》秦觀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十、《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關於小暑的傳說

「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麼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龍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龍」由於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小暑六月節》:「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小暑的飲食介紹

1炒鱔片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產的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用素油炒鱔片加大蒜方法簡便,老少咸宜。

2蜜汁藕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慣,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3藥茶

天氣炎熱對人體的影響非常大,為此要做好防暑降溫。推薦防暑茶:

綠豆酸梅茶綠豆100克,酸梅30克,水煎,加白糖適量,待涼後代茶飲。有清涼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消暑解毒茶銀花、連翹、鮮竹葉各10克,煎水代茶。具有清熱解毒功效。

消暑祛濕茶 金銀花、綠豆衣各10克,薄荷6克,煎水代茶,具有消暑利濕生津之功效。

清心解暑茶取鮮竹葉心、蓮子心、麥冬、鮮佩蘭各6克,煎水代茶涼飲,有解暑、健脾胃、助消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