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來歷_元宵節有什麼來歷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_元宵節有什麼來歷

元宵節的來歷

其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據瞭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的習俗

1、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猜燈謎也源於民間傳說,說是一位勢利的財主,侮辱一位家境貧寒的書生,書生一怒之下在元宵節以詼諧的燈謎巧妙地痛罵了財主,後來就演化成了元宵節猜燈謎了。

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2、送花燈

元宵節期間,除了觀賞燈會,各地民間還盛行送花燈的習俗。人們通過送花燈來表達各種各樣的美好祝願,送花燈大有講究。宵節給新嫁女送燈的習俗在福建已逾千年。在福建方言中,燈與「丁」諧音,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是一樣的,為了「添丁」。

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育者,第一年娘家多於正月初十送一盞「觀音送子燈」,是謂送「丁」;第二年則送「孩兒坐盆燈」;第三年如女兒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如未生育,則送「橘子燈」。在福州方言中,橘與「急」諧音,意為催促生育。泉州等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蓮花燈,給嫁後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燈內點有蠟燭,花燈失火,通常視為喜事,叫作「出丁」。

可送的花燈種類還有很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綿羊燈、錢鼓燈,應有盡有。蓮花燈一般送給女孩,寓意接受花燈的女孩越長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對自己溫順體貼,女孩便送男孩一盞綿羊燈;希望孩子長大有武才,大人便給孩子送關刀燈,希望孩子有文才則送狀元騎馬燈等。

  元宵節古詩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折桂令元宵

(元)佚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宵》

(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