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立秋嗎 立秋和秋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節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秋分節氣

秋分是立秋嗎 立秋和秋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節氣

秋分是立秋嗎 立秋和秋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節氣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立秋一般在每年陽曆的8月7日或8日,這一天太陽達到了黃經135度。立秋標誌著秋天開始到來,氣溫開始逐漸下降,穀物成熟,農民迎來豐收的季節。

立秋時間:08月07日 星期二(戊戌年(狗年)六月廿六) 21:30:34

當然,立秋和立春、立夏一樣,並不是說立秋一到馬上就是秋天了。溫度的下降也並不是立竿見影。俗話說「秋後一伏,汗死老牛」,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才是末伏,再過10天才正式出伏,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才正式宣告結束。所以立秋之後的半個月左右,炎熱的天氣還會持續,所以有「秋老虎」之說。不過畢竟是立秋了,天氣轉涼是大的趨勢,早晚的溫差開始加大,夜間開始有了陣陣的涼意。立秋的三候是: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大致反映了這個階段的氣候特點。

立秋習俗

立秋的主要習俗有:立秋節、摸秋、秋忙會、貼秋膘等。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立秋養陰,首防「秋老虎」。立秋作為秋天的開端,之後15天內、處暑之前仍處在二伏和三伏期內,此時天氣仍悶熱,暑氣難消,故民間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此時出現的高溫天氣就是所謂的「秋老虎」。

立秋之初仍然需要防暑降溫。但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立秋的風比夏季風涼爽,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此時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身體虛弱者,還可經常喝點姜茶。

秋分節氣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人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在這時期,全國許多地區都開始進入了降水少的時段。秋分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江南、華南地區(熱帶氣旋帶來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數和雨量進入了降水減少的時段,河湖的水位開始下降,有些季節性河湖甚至會逐漸乾涸。在此期間,還有可能出現個別的熱帶氣旋,但影響位置偏南,大多影響華南沿海、海南島,這時的颱風除了大風災害外,帶來的雨水,往往對當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為10月以後這些地區先後轉入干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