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立冬的由來是怎麼樣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立冬節氣

關於立冬的由來是怎麼樣的

立冬的由來

立冬時節的南方地區,仍處於「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於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後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穫。華南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干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說到「冬」,自然就會聯想到冷。「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

「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現在,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徵。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5天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立冬時節的南方地區,仍處於「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於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後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穫。華南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干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

古人有在立冬看氣象、卜冷暖的說法,如「立冬晴,一冬凌(嚴寒意)」;「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從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凍」。而到了冬至,則陽生,即陽光直射位置向北部移動。老天津衛說:「冬至起,一天長一抄。」意為白天漸長。

立冬的禮俗

在食俗方面,《天津衛志》和《天津縣志》,對立冬沒有說法;對冬至,則說是「食餛飩,繪消寒圖」。而在民間,特別是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

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稀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我讀書不多,是從農耕社會風俗理解這一點的。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

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天津人則吃「冬至面」,謂麵條長長,祝白晝一天天長了。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歷史過去了,留下的是文化。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美國有的節日,就以南瓜或玉米為祝賀內容,遊行於現代化的紐約街頭。

立冬意味著冬季的來臨。在潮汕地區,立冬這一天,人們都會遵循古例,進行進補、食蔗、炒香飯等習俗。

潮汕人講究立冬進補,認為立冬日是進補的最佳日子。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參、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藥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在潮汕地區流傳著一句俗語,叫「立冬食蔗無病痛」。潮汕先人認為在立冬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護牙齒,又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眾喜愛。潮汕地區立冬「炣飯」的食俗在遠古時期就有了。潮汕地區俗諺說「十月十吃炣飯」,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時候,加上當時的白蘿蔔、小蒜、新鮮的豬肉等,一道簡單美味的炣飯就做成了。

另外,潮汕還有立冬節氣醃製「橄欖糝」之說。橄欖糝有鹹、甜二種,主要是配料的不同。橄欖糝是由香橄欖製成,製作時橄欖先洗淨晾乾,然後用臼仔輕捶,使其裂開,(不能用重力捶至破碎)。以前農家多醃製鹹橄欖糝,通常是10斤橄欖配3斤粗鹽和3斤南薑末,把捶破橄欖與鹽、南薑末拌勻後,便可食用。鹹橄欖糝裝入壇、罐之後,可保存數年。老橄欖糝有重要的藥用價值,一般肚痛、漲風、消化不良、食積等,用兩三粒橄欖糝煎水喝,常有立竿見影功效。鹹橄欖糝還可用來作煮鯽魚、鯉魚的配料。

甜橄欖糝只用少量的鹽,先與橄欖拌勻,再加白糖、南薑末、熟芝麻、芫荽等,調勻後便可食用。甜橄欖糝味道甘、香、甜,能消食開胃,刺激食慾。一般只能保存兩三個月。

據說在入冬季節,尤其是立冬這一天醃製的「橄欖糝」容易保存,不易變質,且功效更佳。立冬時節醃製「橄欖糝」成為流傳下來的一種習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