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為什麼要吃糍粑 立冬吃糍粑的由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立冬節氣

立冬為什麼要吃糍粑 立冬吃糍粑的由來

立冬吃糍粑的由來

在漳州,立冬的時候,農家通常會做一種叫做「交冬糍」的小吃。這種小吃是以糯米為主料,在浸泡以後再放到蒸籠裡去蒸熟,然後迅速放在石舀裡舂,直到綿變得軟柔韌。最後再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各種樣子的團狀,擱在芝麻或黃豆或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漳州人就用這種小吃來祀神祭祖,慶賀農作物的豐收。

立冬時節,在小吃之鄉沙縣,農村的老百姓會在這一天打糍粑、做板鴨。糍粑是將蒸煮後的糯米放進石臼裡反覆錘打,搓成團、粘著放白糖的豆粉一起吃,十分香甜。立冬時節,舂糯米糍粑是要慶豐收年景,祈望來年生活過得更美好。

蒸煮糯米是「打糍粑」的第一道工序,糯米洗淨後,放入一個特製的木桶內,蓋上桶蓋,放在大灶裡蒸煮三到四個小時,待糯米完全蒸熟後,由三到四個青壯年漢子抬起出鍋,拉到村口的一個大石鍋裡,快速將蒸熟的糯米飯放入石鍋,三四名壯漢每人手持一根木棍,依次反覆在石鍋內不停地使勁杵搗,直到蒸熟的糯米粘成一塊形成一個大餅時,「打糍粑」基本完成。

剛出鍋的糍粑極有韌性,用手一拉能拉成長長的條,這個時候,人們都會將事先準備好的熟芝麻拌上白糖的調料端上,將糍粑沾上芝麻糖,咬上一口,那種糯米的香氣和芝麻的香甜,讓人久久回味。

糍粑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燒粑粑,用青菜湯下粑粑片,叫煮粑粑,與臘肉炒,叫炒粑粑。粑粑做得多,一時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內,這樣可以儲藏2到3個月都不會壞,到插秧時候有粑粑吃。有些愛講究的土家人,還用蓼竹葉包成1對1對的,在粑粑內放有芝麻和糖,吃起來又甜又香,俗名叫「蓼葉子粑粑」。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再經歷史傳統工藝所製成的一種食品,糯米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多量澱粉等營養成分。另外,糯米可起到補中益氣、養胃健脾,具有養肝、養顏、澤膚等功效。

土家糍粑的做法

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

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下面小編教你土家糍粑的做法。

糯米洗淨蒸熟。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糍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裡,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打糍粑),薄薄的鋪上一層,如有廚房設備,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立冬的由來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立冬習俗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歷史過去了,留下的是文化。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立冬進補各地「吃得」五花八門。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而在我國南方,立冬這天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