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冬至的歷史淵源和民俗活動
歷史淵源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大吉之日。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歷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而今只有潮汕、浙江部分地區仍延續祭祖舊習。
民俗活動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清嘉錄》則直言:「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國內部分地區一直延續著此習俗。
婦女向茸長敬獻鞋襪,小輩拜望問候尊長。女兒出嫁後回家探親的,這天晚上必要返回夫家。
合肥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瀰漫著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準備好所有食材。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拌勻。
把南瓜削皮去籽切成薄片放在碗中。
蓋上蓋子,把南瓜碗放入微波爐,分次轉8分鐘左右,直至南瓜軟爛。
南瓜碗從微波爐中拿出,趁熱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
用湯匙把南瓜壓成南瓜泥。
把南瓜泥倒入糯米和粘米粉盆中。
用筷子把南瓜和粉攪拌成雪花狀,如太干可以稍微加入一點牛奶或者清水。
用手把麵糊揉成光滑的麵團,然後搓成長條,分成大小相當的坯子。
把坯子放在手中壓扁。
放入適量的紅豆沙。
把放有紅豆沙的麵團收口,輕輕地在砧板上按成餅狀。
把南瓜餅兩面沾上麵包糠。
鍋中倒入適量的植物油,放入南瓜餅,用小火煎至兩面金黃色即可。
出鍋後的南瓜餅放在廚房餐巾紙上吸走多餘的油即可裝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