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和立冬都吃餃子,但是來源和說法不同
在北方很多地方,都說吃餃子是冬至的風俗,也就是「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其實也有地方在立冬吃餃子,每種說法都是有由來的。
在立冬吃餃子的由來是這樣的,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大多都希望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順便犒勞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是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所以要吃餃子。
北方人冬至這一天的飯桌上少不了餃子,光看看「冬至到,吃餃子」,「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類俗語就知道。據說餃子的出現,就和冬至這個節氣有關。醫聖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時正好是大雪紛飛的寒冬。一路上,他發現許多百姓凍爛了耳朵,就用驅寒活血的藥材攪拌在肉餡裡,然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狀,熱湯煮熟後施捨給凍傷的災民。這種最初叫做「捏凍耳朵」的食物後來被命名為餃子。而南方人的冬至,吃的大多是甜甜軟軟的湯圓、年糕,寓意全家團團圓圓。南京人還有喝雞湯、吃豆腐等民俗,前者有進補之意,因冬至開始開始「數九」,步入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後者則諧音寓意多福。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捨「」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吃餃子不同餡肉的寓意
1、 冬至吃餃子習俗:酸菜餡—即算財之意故為算財餃
算:即核計,清算。如果錢多到要算一個晚上,那是多少呢?謂之算財;或為對選擇的祝福,選擇大於努力,願親戚朋友都能有個好的選擇,選擇好。
2、 冬至吃餃子習俗:蔬菜餡—即財到之意故為財到餃
財到:即財到了、財神到、既有接財納富之意。蔬菜餡,即為素餡、菜餡,謂之財到。
3、 冬至吃餃子習俗:牛肉餡—即牛財之意故為牛財餃
牛:即牛氣之意,炒股朋友們的最愛,天天逢牛市,牛謂之牛財;更祝願朋友身體健康,牛氣十足。
4、 冬至吃餃子習俗:羊肉餡—即洋財之意故為洋財餃
洋:即廣大,眾多;比海還廣闊,祝您發洋財,謂之洋財。
5、 冬至吃餃子習俗:野菜餡—即野財之意故為野財餃
野:即野外,或為意外。試問,綠色、健康的意外之財,誰不喜歡呢?謂之野財。
煮餃子不粘連的秘訣!
1、水燒開後加入少量食鹽,將鹽溶解後再下餃子,直到煮熟,不用點水,不用翻動。這樣,水開時既不會外溢,餃子也不粘鍋或連皮。
2、煮餃子時,在鍋裡放兒段大蔥,可使煮出的餃子不粘連。
3、餃子煮熟後,先用笊籬把餃子撈入溫開水中浸一下,再裝盤,就不會粘在一起了。
4、和餃子面時,每500克面加1個雞蛋,可使蛋白質含量增多,下鍋煮時,蛋白質收縮凝固,使餃子皮變得結實,不易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