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的來歷及習俗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冬至節氣

冬至節的來歷及習俗是什麼

冬至的來歷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的習俗

冬至的習俗:古代紀念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冬至的習俗:現代民俗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

冬至的習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習俗:台灣民俗

在 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 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 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各地習俗

冬至各地習俗:廣東

廣東人流傳著一個說法:「冬至大過年」,把冬至看得像過年一樣隆重。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 在這天,除了要吃團圓飯、吃湯圓。

冬至各地習俗:寧波

「吃了湯果大一歲。」,寧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寧波的習俗,要做冬至羹飯。冬至日早上還要吃一碗甜甜的蕃薯湯果,寓意把之前的霉運全部「翻」過去。酒釀圓子、湯團這天吃上幾個,寓意團圓、圓滿 。老寧波人還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心願。

冬至各地習俗:長沙

長沙民間以冬至為起點,九天為一個時間段,作有《數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裡);三九二十七,簷前倒掛筆(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過春節);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贊春、送財神);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斗笠。」,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各家還有吃糯米飯,做霉豆腐,煙熏臘肉。

冬至各地習俗:福建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貼丸」、「饋丸」,丸子的顏色有紅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瓏的玩具,如做成豬頭、豬腳,還有荔枝、桃、香蕉,象徵興旺吉祥。

  冬至各地習俗:杭州

在杭州,人們把冬至吃剩的魚頭和魚尾放在米缸裡過夜,隔天再取出來吃,這樣寓意著「吃剩有餘」。

冬至各地習俗:江蘇

在江蘇,人們非常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制糕以祭祖,並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黃酒加糖漿製成冬陽酒。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