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什麼會有吃餃子的習俗 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冬至節氣

冬至為什麼會有吃餃子的習俗 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捨「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我國南方有些地區冬至的食俗是吃餛飩和湯圓。餛飩四川人叫"抄手",廣東人叫"雲吞",因其煮熟後像荷包蛋,為混沌初開,故名"餛飩"。據民間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沉湎於歌舞酒色,某年冬至歌宴,嫌肉食膩肥,很不高興。西施乃用麵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內裹少許肉糜,滾水一汆之後,隨即撈起,加入湯汁,進獻夫差。夫差食之讚不絕口,問為何物。西施信口以"混沌"作答。此後,餛飩這一美味就逐漸傳至民間。雖然人們平日也偶爾吃吃餛飩,但冬至那天卻人人都要品嚐一碗,不單是紀念西施的創造,還為了慶賀冬至的"一陽出生"。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當時杭州冬至習俗:"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撥'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可見在宋朝,杭州的人們已經有冬至吃餛飩和以餛飩祭祖的風俗。晚清紹興學者范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麵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湯圓是南方普遍流傳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稱糰子,團圓子、丸子、圓子、冬至圓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兒。古詩有"家家搗米做團圓,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圓於是圓的,可相爭"陽圓",所以,冬至吃圓子的主要用意是為了慶賀"陽生",同時寄予祈求團圓喜慶之意。關於吃圓子的由來,在浙江南部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樵,不慎跌人深澗,不能脫險,就採摘狀如湯圓的野生之物"黃精姜"來充飢,才免餓死。十幾年後,樵夫遍體長了毛,身輕若燕,竟然飛回家裡,但已經不會說話了,給他米飯也不吃。家裡人就為他做了糯米湯圓。他一見湯圓。以為是黃精姜,就吃起來。後來慢慢恢復了本性,在冬至日竟開口與家人說話了。從此便有了冬至吃湯圓的習俗。我國台灣冬至也吃湯圓,並且要做成紅、白兩種顏色。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

冬至如何養生 一字「躲」

一、躲饕餮

冬至少不了聚會,難免會暴飲暴食。很多人會奇怪,平時大吃大喝沒事,偏偏這個時候腸胃特別難受。這是因為冬至陽氣最弱,身體運化不了太多的食物,管住嘴就可以避免一場腸胃浩劫。

二、躲寒冷

冬至,是人體抵抗力最差的時候,人體生發的陽氣就好比微弱的小火苗。這時若受寒得感冒,往往會持續很久都不愈。小心的保護自己,避寒風,避冷水,避生冷飲食格外重要。

三、躲房事

不管你信不信,在中國古代就有一套完整的優生優育守則:大體上說是在雙方身體狀況都比較旺盛的情況下,既不傷元氣又容易讓孩子健康。冬至這個火苗最弱的時候還是盡量避開為妙。

四、躲大汗

都說生命在於運動。但凡事有度,中醫講汗為心之液,在大量排汗的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精氣。特別是冬至這個讓身體安靜休養的日子,並不適合把身體的小能量浪費掉。所以像劇烈運動,蒸桑拿之類的大汗淋漓事情冬至就免了吧。

五、躲是非

哪裡有人哪裡就是江湖,特別是聚會聚餐。請在這時能避則避,預先管理好情緒。君不見,多少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便是一個激動情緒引發的命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