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人們的風俗習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七夕節

七夕節人們的風俗習慣

  七夕節人們的風俗習慣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日本七夕的風俗習慣

清水七夕祭

在日本每個地方,都演繹出自己獨特的七夕,都有自己的特色慶祝方式。

七夕人偶

在長野縣松本市,用人偶來裝飾房屋,來慶祝七夕。在新瀉、山梨等地區,也有相同的習慣。在這些地區,一到七夕,各家各戶就會做一些人偶掛在自己的門前,寓意希望『能縫製出越來越漂亮的和服』、『能夠將孩子順利的撫養成人』,有的地方還有代表『將和服借給牛郎和織女』的意義。

七夕紙衣(紙衣:)

和七夕人偶類似,在仙台、京都,很多地方,還能看到這樣的習慣。一般在那裡,七夕紙衣被當作驅除不詳的方法。繼承古代人,為了能夠避免在7月,這個馬上就要迎來豐收的季節,碰到一些大自然所帶來的災難,人們一直延續著用紙衣來乞求風調雨順。(在日本平安時代,七夕還被稱為 乞巧奠)。

台灣七夕的習俗

「床母」在夜晚照顧著新生至十六歲這階段的小孩子們,人們在每逢初一、十五或年節都要拜床母,以示感恩,而孩子滿十六歲那天則要再謝謝床母十六年的辛勞。據說,睡夢中的嬰兒,有時微笑、有時皺眉,是床母在教導著嬰兒,而嬰兒的胎記就是床母怕認錯小Baby時所留下的記號呢!

多神崇拜的社會,樹有樹神,床也有床神。民間信仰的床神是女性,所以叫做「床母」,以七月七日為「床母」生日,要祭祀嬰兒神「床母」,她是兒童的保護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十六歲以前都要拜床母。

七夕除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

床母的由來傳說:古時候有個書生叫郭華,去參加秀才的考試。路過蘇州,住在旅館中,晚上出去買扇子時,竟和賣扇子的姑娘一見鍾情,當夜兩人便成了夫妻。不料郭華竟暴斃於床上。賣扇的姑娘很可憐郭華的慘死,又怕被親戚鄰居知道,就把他的屍體埋在自己床下。後來這個賣扇的姑娘竟懷孕了,十個月以後產下一子。為了安撫郭華的靈魂,她經常地用酒菜在床上焚香祭拜。有人問她為什麼這樣作。她說是拜床母可使孩子長得快,從此便有人認真的倣傚她拜床母。也有人認為賣扇的姑娘拜的是情夫(即台灣話的「契兄」),所以拜床母就是拜「契兄公」。

據說這個「以訛傳訛」的床母生日就在七夕。台灣當地將十六歲以前的孩子稱為「花園內」,均受床母的保護。所以在這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案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護幼兒。

拜床母的時間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拜床母」是台灣七夕的習俗之一。每個家庭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