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來歷和習俗_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中秋節

中秋的來歷和習俗_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中秋的來歷

「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周時已有秋分祀月之說,秦漢前後有中秋敬老的活動,還賜以糍粑餅。賞月、祭月、敬老習俗匯合起來,經過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增益,就成了後世的中秋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由來想必大家也有聽說過,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嫦娥奔月了。嫦娥吃了不死藥飛上了月亮,她的丈夫後裔為了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祈求吉祥平安。由此,中秋節的習俗就延續下來啦!

對於在外打拼的人來說,中秋節也是回家與家人團圓的日子,畢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啊,不管多遠,如果有時間都會盡量趕回去跟家人一起過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節的飲食習俗

1、月餅

提起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至於月餅的起源,再民間有一項流傳甚傳說:在元朝末年,漢人想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條計策。說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回到家中,咬開月餅,發覺裡面藏張條子,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這個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留下來。

2、菱角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鹹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後,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3、栗子

秋涼乍起,街頭就開始飄起了糖炒栗的香氣。板栗,原先與芋頭、菱角一樣,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板栗性味甘寒,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的作用。最適合秋天食用,而且栗子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適量品嚐,對老齡體弱者最為適宜。板栗除了可以做零食,也可以入饌,著名的菜餚就有板栗鴨,板栗燒雞,板栗燉雞湯等,美味的同時,又可以完全的將板栗的美味發揮,中秋節要吃的健康,板栗菜式必不可少的。

中秋節傳統習俗

中秋節傳統習俗: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中秋節傳統習俗: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節傳統習俗: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傳統習俗: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