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適合做什麼
中秋節適合做什麼
「一年秋意濃,十里桂花香」。桂花淡雅爛漫、馨香四溢,沁人心脾、縈繞心房,攜來秋日的豐收和吉祥。
而多姿多彩的菊花,以頑強的生命力,臨風傲骨,凌寒不懼,傲然綻放。似乎在暗示人們:人生不易,要自強不息,笑對風雨。
秋雨淒淒天漸涼,思念悠悠飛故鄉。此時的故鄉,風輕雲淡,秋高氣爽。藍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悠閒地來來往往,到處灑滿和煦的陽光。
金燦燦的田野,碩果纍纍,五穀飄香。豐收的喜悅,映紅父老鄉親的臉龐。這是記憶中故鄉收穫的快樂時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中秋這個花好月圓的夜晚,在異地他鄉的遊子,心中難免會流淌著悠悠的眷戀,深深的牽掛,濃濃的思念,久久的遙望……想念親人,難忘同窗。歲月成殤 ,思念斷腸!
仰望明月,卻不知十五的月亮,為何散發著清冷的月光。或許月亮姐姐也有難言的憂傷?或許美貌的嫦娥也在思念她的故鄉?或許月圓月缺也飽含著聚散離合的惆悵?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多想在這個美好的月圓之時,插上翅膀飛回魂牽夢縈的故鄉,多想和家人再賞一次明亮的月光。
舉杯邀明月,把酒賞菊花,詩興大發,妙筆生花。相信陳香老酒撲鼻的氣息,一定會使人酣暢淋漓,神清氣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難忘那些年和家人一起賞月的時光,一輪圓盤似的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皎潔的月光,溫柔如水、清澈明朗,溫馨靜美地照亮寂靜的村莊,也曾照亮我們兒時的夢想。
圓桌上香甜的月餅,寓意生活的圓圓滿滿,快樂生活每一天。平日罕見的水果,令孩子們垂涎欲滴地相望,那種急切渴望品嚐的心情,相信是現在的孩子永遠無法想到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笑聲,會在夜空久久地迴響。
秋意濃濃夜迷茫,秋月滿滿念故鄉。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依依不捨的永遠是故鄉。即使路過山青水秀的風光,最美的永遠是故鄉的圓月亮。照耀著我們一路走向明媚的陽光!
年年歲歲中秋節,歲歲年年人不同。感恩一路給予我無微不至關愛的所有親人,感恩伴我風雨兼程的朋友,感恩一起成長的夥伴兒,感恩曾給予過我幫助的所有人……願善良的人們,終將被歲月溫柔以待。
人生路漫漫,九曲十八彎。坎坷羈絆總難免,苦樂相隨順自然。月缺月會圓,花謝花會開。而我們的人生無法再重來,今生的相遇來生都不會再見了!
一輪秋月一份念,一份思念一份緣。相遇是緣,相知是份,相愛是暖,相守是福。請善待自己和他人,請珍惜時間,愛惜生命吧。「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春花和秋月它最美麗,少年的情懷是最真心。人生如煙雲它匆匆過呀,要好好地去珍惜……」
在中秋這個美麗的日子,花好月圓唱今朝,願我們所有的希望都能如願以償!
中秋節吃月餅的意義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