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的習俗_重陽節人們會做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重陽節

九九重陽的習俗_重陽節人們會做什麼

九九重陽的習俗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重陽節美食

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製作而成的。

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後搗成泥,並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後,最後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吃時,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面即可。

菊花酒

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西京雜記》記述,漢高祖時,宮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南朝梁關均所撰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九月九日……,飲菊花酒」,這足以說明重陽飲菊花之普及。在當時,人們將菊花酒視為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古時菊花酒,是頭一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製的。九月九日這天,人們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之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來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到了明清時代,人們在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等中藥。下面教你菊花酒的做法。

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和豬肉、牛肉相比,羊肉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高,且脂肪、膽固醇含量少,很適合老人食用。想讓羊肉面口感好,羊湯的熬製很重要,一定要熬到湯白如奶,肉要爛熟更利於老人消化。注重養生的古人講究秋季進補,而羊肉是最好的進補食材,因而重陽要吃羊。

重陽節的來歷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